昨天是2021年11月30日,晚上7点半的共读如期开始。这是我们的第二本书《人生只有一件事》。
今天我们阅读了4小节内容:
1. 一百万分的人生
这一小节之后,我们完成了第5章的《高效能人生》
开启第6章《还在学活好》
2. 学“不讲道理”
3. 学“感同身受”
4. 学“面对脾气”
1.一百万分的人生
稻盛先生认为人生最终的结果由三项因素相乘而来: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
影响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它会带动热情,而热情又会提升能力,如果你愿意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能获得一百万分的人生。
稻盛先生就是这样的奇迹人物。即使成就有大有小,亦无高下。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去突破,不要说自己想都不敢想,不要自我设限。
能力可以培养,热情可以寻找,而思维方式确实是最难改变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拓宽自己的眼界,读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人,窝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无法改变的。
举个例子,我在某个星主的知识星球里浸泡了三年多了,这位星主是做投资者教育的,但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他其实特别无奈,因为太多的人不受教,依然是会被市场所左右,被自己的情绪和贪婪所控制,不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改变自己原有的投资方式,只想靠着别人说的一两句话就赚钱。只能说,思考这件事是85%的人都不愿意做的,而只有会思考的人才能去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2.学“不讲道理”,学“感同身受”,学“面对脾气”
我把3小节都放到一起了,这3小节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才能不好为人师;感同身受,才能与人连接;感同身受,才懂脾气背后的人。
之前参加一个课程,我就学会一件事——看见活生生的人,这里与大家共勉。
只有看见了事情背后的那个人,人背后那颗心,我们才能真的和对方产生共鸣,放下道理,接纳脾气,感同身受。
作为父母都太喜欢讲道理了,因为我们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们也就非常自然而然地去沿用这样的方式。但好为人师的背后是作为父母的傲慢和权威感,并没有把孩子和我们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我真的要好好去学学“只讲故事不讲理”,和孩子做朋友。
感同身受,我在看《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是最有感觉的,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感同身受。
于娟老师身患乳腺癌晚期,其中有几个篇章描写自己无法面对和回忆的那种痛。她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带着诙谐和幽默的,唯有那几小节,让我真正体会到癌症病人的痛苦,看得人特别揪心,边看边流泪,是真正的把自己的心都要打结了的那种。只有这种细到特别细小的细节的描写,才能真正让我们知道癌症的疼痛是怎么一回事,你也不自觉跟着心痛。
所以还是那句话,看见活生生的人,看见人背后那颗心,只有真的做到心与心的连接,我们才能不用脑子来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