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如来又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你的意思是什么?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倘一粒沙等于一条恒河,更以等于恒河的沙之多来算佛世界,如是佛世界多否?”须菩提回答道:“世尊!甚多。”《金刚经》中有许多处都用恒河沙数比喻无量的概念,在这一段中,佛祖如来也用了这个比喻。沙等恒河,以一沙比一河,比尽其沙,则河之多已为无量。复以无量恒河,以比世界,一沙比一世界,每一世界各有三千大千之数,那佛世界就是无量无边的。这无量无边的佛世界怎么才能看清呢?就得具备“五眼”之能。佛世界无量无边,那世间人心又是什么呢?
佛祖如来接着又说道:“不必远说等于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就是近在你们的国家中,所有众生之心,随性而迁,逐境而生,颠倒妄想,自以为是各自一方,恣意妄为种种不一,如来我,以清净之五眼皆尽见尽知。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来我所说的一切心,皆是众生的妄念心,是为“非心”,人之心体,本来虚净,一切妄念,由喜、怒、哀、乐、爱、恶、悲、恐中生,皆非本然之心,所以说是非心。非心,不是本性中常住的真心,只有不是妄念之心,才有体现菩提的本性,这才名为心。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上一节我们认知到,本我的本性,是先天之灵气,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无极,本来是清净无为的,只是被后天尘劳所蔽,如果要想分别出人心道心,就只能通过观照察觉,而五眼正具有觉察之神妙,只要用五眼察觉,才能通达无我法的境界。
佛祖如来继续说道:“须菩提!如来我所说的非心,是常住的真心,寂然不动,物至则觉。过去无有留滞心,现在无有执著心,未来无有预期心,反观于内,则三心总不可得。知其不可得,清清净净的般若智慧就会现出,所以人心净而道心生,此方为菩提之真心,一体同观也。 ”这里的过去心,就是思念前事(前面过去之时)的心;现在心,就是思念今事(现在当下之时)的心;未来心,就是思念后事(将来未来之时)的心。“不可得”,意思是本来无有的意思,本来无有当然就是不可得,也有不可以不能得到的意思,为什么不能不可以得到呢?这是问题的核心。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心皆是妄念心,本来觉性中是没有这些的,所以修行者必不能有可得之心。
这一品中,佛祖如来想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心、佛与众生,是无差别的。离开众生无佛,离开佛无众生,离开心也无众生,也无佛。众生心中皆有佛性,但要往返六道,随业所转。佛之性海中本有众生,而包罗万有,随缘不变。名虽有凡圣之别,其体则相同也。其差别之处,是在众生随业迁流,而遗失本性,佛不为业转,而了悟真心。所谓一体同观者,即云众生本有佛性,与佛本来并无差别,佛知其与众生为同体,因同体而起大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