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实用菌
01
最近,有一条视频在网上热传。
两名女子在水库游玩,一人正在系鞋带,另一人将其推下了水,自己也落入水中。
最终,两人双双溺亡。
警方调查发现:推人的女子服用过抗抑郁药物。
这下可引起了不少争议:
“抑郁症都是自残自杀,怎么会去杀人呢?”
“不背锅,只有善良的老好人才会得抑郁症。”
到现在为止,事件真相还无从得知。
但也没有必要,直接撇清杀人行为和抑郁症的关系。
根据14年我国一家医院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患者的愤怒、敌意、攻击性都显著高于正常人。
患上抑郁症,确实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攻击甚至谋杀,这是事实。
这种疾病并非好人的专属,不会让文青更有气质,更不能标榜什么。
在疾病的世界里,永远不存在美好。
02
如果让你想象一名抑郁症患者,你可能觉得TA会伤害、虐待自己,甚至自杀。
这种大众印象,多数情况是对的。
抑郁症通常伴随着攻击行为,主要分两种:
1.对自我的直接性攻击,也就是将怨气直接发泄到自己身上,自己折磨自己;
2.把矛头转向他人的转向性攻击,对他人实施暴力。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只有约1/10的人会采取转向性攻击。
可如今,中国抑郁症患者早已逼近一亿人。
如此庞大的基数,潜在的“暴力分子”数目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你是抑郁症患者,或者身边人有患病,也不必太恐慌。
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看起来不怎么友好,更多的是症状的副作用。
抑郁会让人的认知两极化,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易被激惹。
但大多数患者光是关注自己就筋疲力竭了,很难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
真正可能去伤害别人的抑郁症患者,更多是处于以下三种极端情况。
03
一、童年受虐经历→暴力认同
原生家庭的话题,早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其实童年对我们的影响,不仅是思维方式和性格,甚至是生理层面的。
早期的受虐经历,不管是言语还是肢体虐待,都会使大脑发育受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这种脑损伤,就会为后来的抑郁症和攻击行为奠定生理基础。
并且,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经历或目睹过很多暴力行为,这些行为就会被TA默默认同。
成年以后,TA曾遭受的暴力就会被投射到他人或自己身上,从而去伤害别人,或者虐待自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这时的攻击已经是内在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了。
二、重度抑郁导致精神病症状→失去自制力
电视上,我们有时会看到精神病人伤人的新闻。
受刺激发作的时候,他们没有自制力和自知力,处于癫狂状态。
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抑郁发展到重度时已是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日益加剧的病情会损害大脑神经,患者甚至会出现幻想和恐惧症状,难以自控。
三、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双向情感障碍,指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疾病,两种状态来回切换。
当患者陷入严重的躁狂状态时,认知和判断力都大幅受损,也难以控制自己。
这时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就容易导致无可挽回的极端行为。
近日的中石油前员工杀人事件,就是躁郁症引发的偏执状态。
最终,他连杀四人后跳楼。
04
无独有偶,我想起今年年初也有过相似的案件。
在济南市,一名30多岁的男人,在家中将父母、妻子及两个儿子杀害了。
焚烧了现场后,他选择跳楼自杀。
好好的一大家子人,说没就没了。
在他办公室里,警察也发现有大量抗抑郁药物,浏览器里有大量抑郁相关的网页记录。
其实,许多抑郁症患者心中都萌生过,这种拉亲人“陪葬”的想法,只是不会真的去做。
在自杀之前,想到死后亲人会很痛苦,就将他们一并杀害。
这种极端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扩大性自杀”。
这并非出于报复心理,反而是因为这些人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才会如此。
他们害怕亲人因自己的死而痛苦,将这份痛苦又加倍揽到自己身上,最终无法承受。
这让我想起华晨宇为抑郁症患者写的那首歌:
“想过离开,当阳光败给阴霾,没想到你会拼命为我拨开……”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亲朋好友的关爱既是活下去的稻草,也是沉甸甸的压力。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每天循环往复。
这种矛盾至极的痛苦,别人又怎能感同身受呢?
05
3年前,摄影师张牙疼开始无偿为抑郁症患者拍照,大多为女性。
至今,已有100多名女性被拍摄,被倾听。
意外的是,那些人在拍摄过程中,看起来都很阳光。
看下图谈笑风生的女孩,或许你很难想象她被抑郁困扰已久。
直到这时,许多人才发现自己没那么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未必会满目愁容,在外人面前可能也会笑得很灿烂;
他们也未必是“善良”的,刀刃不一定只对准自己。
这样说,并不是为文中伤害别人的人辩解什么。
如果患者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犯罪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抑郁症从来都不是伤害他人的挡箭牌,更不会掩盖血淋淋的事实。
它就是一种病,患病后会有症状,需要医生帮助治疗,不及时医治会恶化。
就像大多数疾病一样,痛苦的不仅是自己,还会是身边人。
所以,如果你身边存在抑郁症患者,默默的理解和陪伴会让他们好受一些。
但出于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要把握分寸,不要越界去干涉太多。
普通人没有专业能力去治愈他们,潜在的攻击性也未必能够承受,还会有被抑郁情绪传染的可能。
选择有分寸地陪伴,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