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另类男神晓松的新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发布了,一时间朋友圈里转的人很多,我也转了,说着“该远方就远方,该苟且还是要苟且,这样真实。”
我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会讲实际效果;我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务实主义者,也会讲求浪漫。今天转发时如是说,和第一次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时,心情大不相同。
看晓松节目的人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经常出现。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被触动了,仿佛内心的懵懵懂懂的向往被别人准确地说出来了那样,悸动。我并没有经历生活中太多的不堪,也23了,可生活相对还是顺风顺水,我想我还没能真正从实际上去体会生活最苟且的模样,对“苟且”的观感大概还停留在对父辈生活的观察,从书中看到的说法和从他人嘴里听到的描述。所以,那种悸动更多的是“远方”这个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充满想象的世界所带来的,如“仗剑走天涯”一般自由无束,令人向往。
只是后来,听的次数多了,也不像第一次听,心思被说出那样沉浸在“远方”,开始想,苟且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也许,此苟且非彼苟且。但也无妨,很多东西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之所以听到“远方”而莫名触动,不正是因为日常的生活太普通,每天都在重复甚至有些乏味了吗,所以想寻求不一样的风景,所以远方给了我们这样的幻想。所以我们想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要任性自在的生活,可是,自由的存在本身就是不自由的。
我们喜欢说美国人是自由的,但他们在自由的同时,需要遵守种种条法,在这些条法的限制之外,他们才是自由的。很久以前,庄子就曾在《逍遥游》中说过:“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世间种种,何者是无所待者?所以才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既已物我不分,无功无名无作为,那自由于他们而言又是何物?是心中的念想?可境界至此,还有什么念想呢?所以庄周梦蝶,也是因现实的完全自由无法实现,只能寄之于梦?可尽管寄于梦,也未能实现完全自由,终究还需以蝶为托。
没有实现自由的约束,自由将为何物;脱离了苟且的远方,远方也会平淡无奇吧。更何况,我们一旦抵达远方的田野,它就将变成眼前的生活。远方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一直都在远方,而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正是眼前的生活。有人gap一年,四处走走,去他们的远方,一年过去,该继续的依然继续,眼前的苟且,依然要面对。每天的日子,它是很普通,是很平淡,甚至很不堪很窘迫,可它就是生活,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也正是它,帮我们积累去远方的资本,攒下一张去看诗意和田野的车票。
相比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我更喜欢“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远方也好,苟且也罢,都是我们想找的那片海,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我们想找的海从苟且变成了远方,从远方变成了苟且,但最好的状态,就是不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