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湖南沅江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鲍方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行凶者是鲍方所带实验班的学生16岁的罗某杰,罗的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根据湖南省沅江市通报,发生在沅江三中的这起案件,系因两人在办公室发生争执。
罗军目前已被警方控制,是什么原因让这个16岁的少年将手中弹簧刀扎向自己的老师?
罗某杰最开始他的成绩在班里是二三十名,属于中等。由于学习刻苦认真,他的成绩进步很快,属于典型的“突飞猛进”。在高二时,逐渐考到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
不少学生对罗军的评价是“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没有什么朋友”。
“他平时爱在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面前炫耀说自己又考高了多少分,但几乎不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
多位学生回忆,事发前的一段时间,罗军在学习上有些懈怠,曾被对他寄予厚望的鲍方批评了他好几次。
在众人看来,让罗军起意动手的是下午临近放假时的作业。
当时班主任鲍方让大家观看一部励志电影,并要求同学们写完观后感再放假。
罗军走出教室,和鲍方说他不想写。他的声音不大,但态度不好,很多同学都能听见。班主任那时明显有些生气地和罗说:“不想写就转班。”
鲍方说完这句话就回到了隔壁的办公室,之后罗拿着弹簧刀也走进了这间办公室。
“抗拒作业”这一幕在罗军一位同班同学眼中似曾相识。
同学回忆,在高三的一次语文课上,罗军曾用刀在桌子上刻字,嘴里似乎在念着“杀”字。
“老师要求他默写,他不想默写,然后老师就回复他‘那只能抄书了’。”同学当时看见罗军拿出一把刀在桌子上刻起来了,“一边咬牙一边说‘杀’”
这样的恶性事件让人痛心。分析起来有以下的原因:
一、高考的压力导致了学生和老师都处理情绪的高压状态。
在高考的成绩说明一切的导向下,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关注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三也成为实现高考目标的最后冲刺阶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存在重视知识教育,轻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问题,这导致高三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包括同学、师生、家庭)、情感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被称为高考加工厂的衡水二中把学生的宿舍都安上栅栏,害怕学生自杀。
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经常以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式,要求学生直面挑战,战胜自我,实现梦想。鲍老师让学生看励志电影其目的对学生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斗志反而增加了罗的焦虑情绪,激起的逆反心理。罗老师又接着说不写就转班,说明罗老师的情绪也处于失控的状态。一般来说让学生转班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这样更加激怒了罗某杰。
二、罗某杰的人格是这起事件的潜在因素
罗某杰从小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从小他就缺乏安全感,造成了他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这样,他便随身带着弹簧刀加以自卫。
同时,他的性格孤僻、内向。这样更容易产生激情犯罪。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例子。
三、学校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不力。
高三学生要对巨大的高考压力,学校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学生带刀是潜在的危险,学校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措施。事发后没有见到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从弑杀案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高考,老师、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才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