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现实世界中,能让人实现“层次跨越”那一步的,还是教育和读书。
有位女性读者曾在后台留言:
“当初高考失利,在没那么满意的大学年年努力拼奖学金,毕业后选择了很辛苦的工作,但是学的东西最多。因为对于学历不甘心,所以一边在外企上班,一边报考了985高校的MBA。
一直感谢读书,因为读书改变了我这一生的命运。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周围的人,我可以想象到我没有读书走出来的样子。
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能见到优秀的人,让我不断鞭策自己。通过学习得到的体悟,是一个人以后无论怎么通过其他方式努力,也得不来的 。”
即便有人不认同,但在当今社会,读书,仍是一个人提升自己所处社会圈层的最有效方式。
《超级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刘媛媛从山村考上北大,她说,“学习能力是我逆袭的武器”。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Tichenor等人提出了“知识沟”的理论假说,他们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人所处的圈层,会影响信息的获取和个人的判断力,从而也就存在机会的不对等。这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拉大差距。
同一个圈子内,能达到“同质”的人互相接触到的机会本就更多,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加成,会让1+1>2。
而对于“从低奔高”的人,信息获取途径的狭窄、无法达到同质的尴尬,都是让“麻雀变凤凰”更加不切实际的残酷现实。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看起来貌不惊人,而且出身于难民家庭,但她凭借不懈努力考取了哈佛大学,对医疗和慈善事业一直都在奉献力量。
扎克伯格接受采访时说,他也约会过身材火辣的模特,“但她们都没有普莉希拉聪明”。
如果普莉希拉没考上哈佛,扎克伯格不会与她相遇;如果普莉希拉不够优秀,也不会与扎克伯格互相吸引。
她与扎克伯格一起出现时,给人的感觉不是“因为一场婚姻改变了命运”,而是在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后,她遇见了该遇见的人,过上了值得的生活。
女孩子为什么一定得拼?
心理学家Robert B. Cialdini在《影响力》一书中所说:把“互惠原则”放到第一的重要位置,只有一直秉持“互惠”的方式,让彼此双赢,你才能持续对别人发挥影响力。
有和圈中其他人相匹配的优质资源和信息,才能实现价值的等价交换,才能算融入了一个圈层。
等价交换的资本,是知识和能力。
04
读书与婚嫁不该相对立
能嫁谁,取决于一个人所在的圈层;而决定所在圈层的,是受教育程度、全面素质和获取优质信息能力的综合资本。
本是协同促进的关系,却要把“学得好”和“嫁得好”相对立,实在荒谬。
这种类型的想法的困境在于,它告诉你要嫁得好,却不告诉你要怎么才能嫁得好。
女性有权利追逐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想要更优秀的伴侣、更优质的婚姻环境,这都无可厚非。可当你把这些作为目标的时候,要考虑的该是如何实现。
人之所以优秀,或者说,优秀的人往往与优秀的人“结盟”,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有着敏锐的洞知力和执行力,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通过提升自己,顺理成章地达成目标,而非从一开始就想着走捷径。
更何况,退一步讲,提升自己不是只为“换来”好的婚姻。
就像艾玛沃特森说,“嫁给一个王子,不是唯一一个可以让你变成公主的方法。”
无法预测命运的走向,但你可以掌握自己脚下的轨迹。
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跨越”的方式有很多,努力读书受教育,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就算出了意外无法继续拥有完美的婚姻,你也可以是幸福的,因为,你还拥有一个那么有趣、那么有底气的自己。
学得好很重要,嫁得好,也可以是目标。二者不能相比,不该对立。
即便现在嫁人。也更应该一直学习深造,因为你将影响三代人的幸福水平和认知维度。特别是下一代人的未来精彩的可能性!
以后要是再有七大姑八大姨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就把这篇文章甩给她,附赠一个特有学问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