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小长假和友人小聚,聊起工作、生活。朋友小A抱怨他的老板,不做决定,不承担责任。开会讨论工作时,从不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想做什么,总是在那里绕,谈理想,说情怀,讲背景,几个小时后可能还到不了主旨上。
请示工作时,更是没有直接答案。遇到困难,从来不能主动承担责任,让下属安心放手去做。
又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白纸黑字写下来找他签字确认,大家只能用平稳的方式做事,有的同事甚至揣摩他的意思,导致工作进展特慢。
想做事的同事特累,因为老板的要求总是模糊的。不想做事的同事就好了,开开会拍拍老板马屁就能得到认可。
2
公元1644年农历3月19日,崇祯朱由检在景山(当时称煤山)一颗歪脖树上吊死了自己,结束了大明朝200多岁的生命。和崇祯一起自杀殉国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崇祯死前曾说:文臣个个该杀,也曾在遗昭里提到"诸臣误我"。在崇祯皇帝的心里,大臣没有帮他铲除李自成的起义军,消灭东北满清的势力,以至于国破家亡。
国破了,破的是朱家的江山,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家亡了,亡的是崇祯自家,他临死前大开杀戒,杀妻杀子。遭殃的还有北京城里的明朝官员及老百姓们,被李自成大军大肆掠夺屠杀。
李自成军还没抵达北京城下时,一次早朝上他就和大臣商量,
当今之事且当如何?匪夷所思的是,从宰相到部长,没有一个人正面回答他。绕来绕去都是“皇上圣明,一切由您决断”。崇祯也给逼急了:“不管我说啥,你倒是给个建议啊!”大臣们铁了心封嘴,长达一个时辰就是不张口。
皇帝不耻下问,却得到铁嘴把门?答案就在崇祯身上。此前有过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崇祯密旨与后金和谈,不小心走漏消息,舆论大哗;崇祯恼羞成怒,推卸责任,枭首陈新甲示众。
最后的岁月里,大明朝廷似乎成了崇祯一个人的独角戏。
3
无独有偶,朋友小C曾经说过她与老板的故事。有一件涉及到政策层面的工作,她和老板产生了分歧。小C根据以往经验和对政策的了解力主这样做,但老板认为她太保守了。
小C并没有直接按照老板的说法去做,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关窍,摆事实讲道理,但老板很坚持自己的要求。于是小C只好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
然后就出岔子了。这件事因果清楚,想办法弥补才是关键。但小C的老板说:"你应该劝我的。我不听,你应该拍着桌子反对我。"小C没接话。
后来小C说:我一再向您表明了这样做的危害,您不听。公司是您的,我就是一打工,我凭什么向您拍桌子啊。我当然不想出差错被扣绩效工资,可是什么您都得说了算,一旦出了事就将责任推给别人。这样的老板,还希望员工玩死谏?
明朝的大臣很喜欢玩死谏,拼命以死相拦,以期改变皇帝的决定。比如明朝方孝儒,以死抗谏“死既死耳,诏不可草”,身死,还被诛十族。当然后来方被平反。
不得不说,有些文人的确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但到了崇祯年间,大臣们不仅不以死相谏,甚至到了漠不关心的地步。为什么?
从木匠哥哥手里接过大明天下的崇祯,17岁就灭了权监魏忠贤,勤奋、朴素,有极强的上进心。崇祯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最致命的就是不担责任。
他任性、多疑,出了任何事都要找背锅侠,反正不能是自己的责任。明末期,多灾多难,崇祯下过几次罪己诏,但几乎每次都伴随着官员被罢官或者将领被杀。表面上承认错误,内里杀大臣,还不是不愿承认自己有错。
临死前发布最后一次血书的罪己诏: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联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
4
崇祯在位期间杀过两位首辅,换过三十一位正部长及五十位大学士(包括流放、处死、下令自尽),杀督师总督11人,杀巡抚11人。
短短十几年就有这样的"功绩",估计只有崇老板自己才相信那些人都该杀。
这么多人里并不包括孙传庭,但说孙传庭是崇祯逼死的一点也不为过。作为明朝一个不可多得的王牌,《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作为一个进士出身的将军,孙传庭在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下练出了"秦军",歼灭了高迎祥,击退了李自成,却没逃脱牢狱之灾。崇老板没人可用,又复用孙传庭,依然没给资源 ,然后死命催促其出潼关迎战。最后导致孙传庭战死,挡住农民军的最后一道关隘被破,致使李自成部直达北京城下。而孙传庭直到明朝灭亡都没得到追封。
试问这样的老板,谁愿意跟他玩死谏,君臣早就离心离德。那些守卫江山的将领们没在战场上战死,却死在崇祯的猜忌中。有功之人也得不到认可。最终导致大臣们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毕竟保命最重要。
当今的时代,没有哪个老板轻易能左右员工的命运了。对于员工来讲,做自己想做的事、挣自己想挣的钱就是个好去处。如果遇到一个没担当的老板,有本事的人另择高枝一点也不稀奇。
对于老板而言,虽然市场上有的是人,也有大把的人才,但适合的并不多。如果像崇祯一样不愿意去信任下属,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不停地招人,然后等破产清算。
虽然明朝灭亡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毕竟积重难返。但如果崇老板能对臣工们多点信任,可以不做亡国之君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