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堪称币圈的“婴儿潮”,大量的数字货币在这个时间点诞生。时隔一年,画风突变,币圈“横尸遍野”,透着发腐的腥味。
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知道我将在哪里死去,我永远不去那个地方。或许,死亡本身并无意义,但是研究死亡却能让我们对它充满敬畏,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01 别样的“死亡”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死亡场景,大抵是这样的,老板拖欠员工X个月的工资,公司早已人去楼空,产品被某巨头收购,破产倒闭是不争的事实。
区块链公司的死亡场景却有点别样,项目代币价格接近破发,节点们罢工导致没有新的代币产生,代码X个月没有更新了,社区里没有人回应问题了,项目是死掉了吗?
专注于统计“死亡”数字货币的网站Deadcoins对“死亡币”的定义为:任意一个数字货币,只要俱备网站荒废、没有节点,社交网络停止、成交额极低或者是钱包存在问题,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可被宣判“死亡”。
根据Dead Coins 网站的数据显示,被明确标记为“死亡”状态的数字货币总数达677个,如果再加上“诈骗”和“滑稽模仿”的“半死亡状态”的数字货币,总量高达929个。
死亡清单 by Dead Coins
另外,Github上有90%的项目处于非活跃状态,平均而言,项目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大多数项目在六个月内就销声匿迹了。
02 死亡众生相
区块链的死亡高峰期已至,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熊市,但是却另有真凶。依据项目的生命周期,死亡也显示出众生相。
1.即兴之作猝死
在“死亡潮”中,最短命的莫过于一个叫做firewaller的项目,该项目诞生于2015年8月19日,可是代码也在当天停止更新,寿命仅仅一天。
项目的发起人Martyanstey是一位技术发烧友,2015年正是区块链技术爆发的一年,marty anstey灵敏地捕获到了这一趋势,并在Github网站上雄心勃勃地写下了一行代码。
然而,项目却在诞生之日即刻凋零。这不是个例,在Github网站上的个人用户中,类似于marty anstey的项目比比皆是。
有趣的是这些“技术儿”为区块链着了迷,至少他们在敲代码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伟大的项目。
2.团队内讧作死
万众瞩目的明星项目Tezos曾在短短两周内筹集到6.5627万个比特币和36.1122万个以太币,成为全球最昂贵的1CO项目,最后却因深陷高层互撕的丑闻,导致项目一度停滞不前,濒临崩溃。
项目发起人Breitman夫妇指责在瑞士保管融资的独立基金会主管私吞巨款,而后者则指责发起人夫妇试图绕过法律直接控制基金会,被触怒的投资者们又联合向加州高等法院旧金山分院提交了对Tezos的集体诉讼。
Tezos的兴衰史也折射出区块链项目的一些弊端,比如管理层经验欠佳、公司结构含混、产品研发没有透明度等。
3.圈粉诈骗找死
2018年2月4日,一个名为ARTS的项目被投资人联合举报涉嫌诈骗,并由此引发群体事件,数位投资人将项目联合创始人蒋杰扭送至北京金融局信访办公室,北京金融局已经将此事件定性为“金融诈骗”。
ARTS在1月8日开始1CO,总量10亿,众筹价约为0.66元,1月20日,ARTS上线澳洲U网,但上市就严重破发,目前交易所已暂停交易。根据统计,ARTS共涉及金额约2.6亿人民币。
知名投资人、彭博社专栏作家 Aaron Brown认为,在1CO 融资中, 80% 的案例都纯属欺诈。
4.问题项目必死
问题项目多是指项目本身的设计出了问题,包括技术的方向与策略、经济模型以及社区机制等。
例如,项目做一些难度系数过高的方向,比如去解决 Sharding 与 DAG 存在的问题,但直到今年在 100% 的 PoW 算法中使用分片技术依旧非常困难,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虽然一些项目表明PoS 可以这么做,但分片技术实际上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目前分片区间的通讯问题和分片区块的整体安全性还有待解决。
另外,还有一些项目,在牛市募集了大量的BTC和ETH,但是没有及时卖掉,等到熊市到来,币价暴跌,项目方就没有钱养团队了。
最后,长远来看,开发者社区也是一个项目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海外布局社区,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会涉及文化、技术以及资金等问题。
因此,一旦项目在方向上走错,就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有的错误甚至不可扭转。
根据1CObazaar2018年的图表显示,1CO评级系统权重计算由五个因素决定。在他们的评级系统中,满分为5分,仅7%的项目在4.5分以上,高达58%的项目不到4分。
1CO评级系统权重计算 by 1CObazaar
需要说明的是,在2017年1CO评级中,更多项目的评分集中在3—3.4分。虽然此次评级结果稍有提高,但总体表现依旧不理想。
据该网站称,很多项目缺乏有关公司及团队信息的介绍,白皮书对产品的描述也不够,有的项目对社区、媒体不够重视,用户的参与度不高。
5.监管大棒打死
除了项目自带“水分”,全球监管机构对1CO的打压,也加速了项目的死亡。
9月4日下午3点,央行、网信办等七部门发布公告叫停代币发行(1CO),清理整顿1CO平台并组织清退ICO代币。
作为回应,比特币中国、火币网、OKCoin纷纷发布公告,将停止交易,并逐步停止所有数字资产对人民币的交易业务。
一时间,人们惶惶收手,开始抛币。集体性的抛售,也导致很多的项目在短期内的归零,或者阵亡。
6.畸形评价膨胀致死
这种死法为币圈所特有,在币圈评价一个项目(包括团队、白皮书、运营等),最常规的几大标准是,团队成员够不够大牌?白皮书够不够花哨?请的媒体够不够红?市值够不够高?有没有几个网红磨嘴皮子?
太空链的故事每天在上演,太空链发起时,薛蛮子、阎焱、帅初等一票大佬为其站台,同时,在宣传中,披着“量子”“太空”“卫星”等高科技关键词的外衣,表面上风光无限,甚至在一天内完成10亿人民币的私募,但是在一个月后却莫名破发,价值接近为零。
然而,太空链背后的事实是私募白皮书严重造假,创始团队成员秘而不宣,项目议程也并未按时完成。
如今,太空链已经成为不靠谱项目的范本。太空链的“成名”离不开所谓的大佬、媒体的推波助澜,正是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项目膨胀致死,同时也给投资者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
7.跟风却被风吹走
区块链行业每天都在吹风,尤其是“XX即挖矿”的风吹了很久,然而这个被认为是拯救项目的大招,却让不少项目反栽了跟头。
“YouTube+抖音+Blockchain”的火牛却因为滥用挖矿不火了,反而一阵凉凉。
火牛视频将打赏火钻的概念等同于“挖矿”,也就是“打赏即挖矿”。火钻的发行量为100亿,其中50%来自“打赏挖矿”,在白皮书中,火牛视频将每日收入的80%用于分红。
然而,按照此分红比例,火牛将无法回旋资金,公司可能10天都撑不下去。自9月下旬起,火牛视频的投资收益率变少,曾四次修改火票与火钻的兑换比例,充值及提现业务关闭……陷入了“跑路”疑云。
8.市场冰冻装死
目前,2041种加密货币,价格在0.1元以下的有1150个,而0.01元以下的已经出现447个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几乎是全线下跌。
新项目很难募集到钱,老项目的市值也大大缩水,同时区块链项目的开销又很大,技术研究、社区推广、项目维护都需要花钱。
很多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干活,XMX虽然跌成“归零币”,但是团队仍在做事,同时为了缩减开支,XMX团队不得不大量裁员,从40多人裁到仅剩20多人。(链接:失控的区块链行业)
对于投资人而言,之所以还拿着项目方的币,并不是因为对项目的信仰和喜爱,更多的人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假想春暖花开的到来,当然谁也不知道这一天是否到来。
不过,这类“装死”的项目只要够倔强,终会死而复生,然后绝地反击。
03 死亡也可以是一桩好买卖
Token 的死亡,更多的是指市场投机者对这个项目失去了兴趣,造成交易量、投资者和团队的消失,也就是所谓的“死亡”现象。
但是,这里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区块链网络的死亡。事实上,项目的代码库、Token、机制都还在网上运行,只是没有人使用罢了。
例如,一些基于 PoW算法的币,它们都是通过电力和算力消耗产生的,代币本身就可以反映一定的价值。
CoinJanitor和Dead Coins的回收行动
正是看到了此处的商机,一个名叫“CoinJanitor”的团队应运而生,它类似于币圈的“二手市场”平台,CoinJanitor和Dead Coins联合发起了回收行动,主要包括:
(1)找到死亡区块链项目的开发团队,从他们手中将 Github 权限、社区管理员账号、社交网络账号拿到手;
(2)然后再去联系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从他们手中拿到死亡项目的 Token;
(3)以极低的价格买断市场上所有的流通死亡 Token,以防有人拉盘砸盘扰乱回收流程;
(4)进入销毁代币流程,并且升级 PoW 算法以防止矿工挖矿,从而关闭项目区块链网络;
(5)将项目代码库打包上架开源,供开发者免费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 死亡区块链项目团队和投资者可以获得 CoinJanitor 团队的代币 JAN的奖励,又因为死亡项目的代币几乎是零成本的,所以对JAN 感兴趣的投资者会主动去网上收集各种死亡的或者接近死亡的代币。
CoinJanitor经济模式的本质是“捡垃圾即挖矿“,因为想法很酷,还没开始运作的时候就获得了大量社交媒体的关注。
当然,CoinJanitor也只能解决那些小众的 Token。对于那些已经在知名交易所上架,曾经拥有众多韭菜,如今却因技术无法落地,负面缠身被野庄肆意践踏的 Token,CoinJanitor也束手无措。因为它们就像是被严重腐蚀的铁,完全没有回收的价值。
05 如何避免死亡潮?
总得来说,项目方的大量死亡多是因为自身出现问题造成的,那些隐藏的问题最终在熊市的大背景下被放大,而后像刺刀一样指向项目自身。
另外,项目到底会做成什么样子也存在很大的变数,在2017年1CO吹起的虚幻泡沫下,很多项目被高估了。
1CO让项目方写一份白皮书便可以在全球兜售区块链的梦想,然而作为实用型通证1CO的项目还很少落地。据安永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进行的代币发行项目,71%仍然缺乏实用价值。
因此,为了避免死亡浪潮,项目方自身得“正”,踏实地做项目;其次,项目得具备造血能力,即有落地的应用,才能自带吸金的魅力。最后,指望CoinJanitor的“他救”或者项目里的社区成员“自救”都是不靠谱,这些都是极个别的现象。
资料引用:
《上千项目被宣告死亡,1CO墓地已“币”满为患》by 区块律动BlockBeats
《你手里有空气币吗?可以来这里换个盆儿》by 区块律动BlockBeats
《1CO过山车,从一个月29亿美元到数百个区块链项目死亡》by 大象区块链网
《区块链项目死亡报告:最短命的活不过一天,死因大起底》by 虚拟货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