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是要跟人接触的。十月一期间,我曾经想就这样在家里宅个七天,宅他个天昏地暗,宅他个地老天荒。在家里宅着干什么呢?就是每天做自己的功课,早上起来先看书,想五点起来或六点起来都没有关系,看他一个小时的书,然后累了就睡一会,再睡一个小时,然后大约七点多,起来简单做点早餐,自己磨一杯咖啡,算是一天的仪式感的开始。女儿假期要赖床,我也随她了。然后我再在床上倚着床头看一个小时的书,差不多九点多了,然后正式起床,洗脸刷牙,锻炼一下身体,有时间的话,做做艾灸,然后开始准备午饭,或者码码字,一天的中间阶段就来了。
就这样愉快的过了三天,甚至拒绝了一场日常的饭局,因为觉得有些聚会没啥意思,就是聊聊孩子玩手机,东家长李家短的这样的话题,我觉得还不如在家里看看书,有趣的多呢。我现在的想法是,减少无效社交,更多的回归自己的内心,可能人一般过了四十,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内心吧,愿意跟自己相处。
但可能是自己修行不够吧,也可能人终究还是社会化的动物,宅在家里的第四天,就有些无聊了。所以还是要出去见见人,这个见见人,不是一般的买菜,不是一般的见面问个好,而是真的找找能聊得来的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能聊的上的都是相似的人,相似的人才能相互理解,惺惺相惜,才能有共同语言。大家找个地方喝喝茶,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心得,回家心情就舒畅了。
昨天下午,约了一个最近执着于学习心理学的,但成长改变很大的一位朋友,她的原生家庭问题也很多,父亲懦弱,母亲偏执。她的夫妻关系算是比较和睦的,可能是因为她对老公投射了好父亲的形象。但是最近儿子重要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因为有心理学的功底,她扛下来了。她说,这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抗下来的,儿子考得不如身边的朋友好,上不去,下不来,我们夫妻又是被人各种忽悠,去各种学校跑,各种失望,其中的折磨不可言说。但是扛下来了,儿子现在状态也很好。
真的为她高兴。我们探讨了一些潜意识的内容,如她儿子读书花了近十万,而一直挑剔儿子,对儿子“三高”导致父子关系紧张的父亲,这么多年省吃俭用攒的钱,这个儿子替他花了,真得是原生家庭问题解决不好,生活中会纰漏百出。
人要有外部关系,但是如果有同频的外部关系,是最好不过的,它能滋养我们的身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过,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吧。
看来怎么宅,没有统一标准,要说标准,就是自己舒服为准吧,那我就做个70%的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