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文人的许多诗句,并不是随便写着玩的,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1933年,鲁迅先生在他的一首诗<题三义塔>中就有名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是这样写得,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得,可谓言行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气度与心胸。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由上海到北京省亲,北京大学邀请他演讲,在北京大学的教员休息室里,鲁迅碰到了胡适。此前,鲁迅用他的如椽巨笔,非常无情地攻击过胡适,为这位“五四”经来的战友,深陷国民党的权力泥沼而惋惜,措辞地犀利与无情,宛如仇敌,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俗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大家当时都有紧张,怕他们两位会有什么冲突。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事情,只见胡适笑问:“兄又卷土重来了?”鲁迅笑答:“不久又将卷土重去也。”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就是中国男人的风度,“公仇”并没有让两个人之间产生私怨。大师的做人气度,并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项背的。只能让那些肖小之辈自惭形秽。见解上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人格上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论各自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不影响他们对对方有个客观公正地评价。
鲁迅去世之后,当生前的论敌苏雪林趁死人不能还口,用恶毒的言辞污蔑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时,胡适在给苏雪林的信中批评道:“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对鲁迅的评价,哪里是一位曾受到鲁迅攻击的“仇敌”,宛如一位老友,公正客观,只有欣赏,哪有仇怨?中国老一辈文人的风骨,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芒永存,耀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