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建筑设计作业
从72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2300年前汉代候城,沈阳建城史就此开始。沈阳自唐代至宋辽称“沈州”,此名应该和沈水(今浑河)有关。到了元朝更名为“沈阳路”,这里的“沈阳”是取沈州和辽阳各一字而成,与“沈水之阳”关系不大,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在沈阳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从此沈阳从一个军事卫所,升级为盛京皇城,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起点。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因为是中国完整保留下来的最后两个宫殿建筑,所以格外珍贵。
当儿子说他这次的博物馆设计作业想选址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让博物馆成为故宫中轴线的延伸建筑时,我就开始期盼看到他的设计作品了。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天圆地方”具有中国人看世界的独特性,所以儿子把这种独特性元素移植到了他的设计中。
因为博物馆对采光要求的特殊性,也是为了让建于广场上的博物馆不喧宾夺主,儿子把博物馆建成了半地下式的。博物馆在地面平视时整体呈现的是方形,置身地下,仰视天空时就是圆形了,儿子想借此展现中国人天圆地方的理念。
故宫前面的广场是连接故宫和大帅府的通道,儿子在此建的博物馆恰好成为链接沈阳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纽带。儿子说他的博物馆展厅分为三部分:清中早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辉煌期,展馆放在地上光线充足的部分;清晚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黑暗期,展馆位于地下无光区;张氏父子统治下的沈阳迎来了短暂的辉煌期,展馆从地下转移到地上。这样的布展设计正好附和了人们参观时的心里变化,具有情绪代入感,而且参观完博物馆再去大帅府,游人就会完整地体验沈阳城市的历史历程,不会混乱,跳跃。
以前和儿子聊天时他曾经说过希望在学校的设计作业中努力尝试各种建筑风格和形式。这学期开始他就在关注半地下式的建筑设计,这次正好有机会尝试让他很兴奋,最后能顺利完成我也替他高兴。
昨天在微信里和儿子聊天,我说如果你设计的沈阳城市历史博物馆真的能建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游人肯定会高兴,因为夏天的广场太热了,进博物馆里可以避暑。儿子看到我的信息发了“哈哈”。这虽然是半玩笑话,但也许真的有许多游客会因为这个原因走进去。当他们出来时一定会对沈阳这座城市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
沈阳是北方鲁尔,是共和国长子,有工业文明,也有历史文明。儿子高考期间我因为不愿意坐在考场外和其他家长一样焦虑等待,就在考场附近闲逛。顺着东西南北的路随便走,看见历史建筑就进去看看,很有趣。此间令我没想到的是沈阳城内居然还有一座三皇庙。
沈阳三皇庙位于大东区天后宫路的北面,原二十六中的东端,它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为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原有山门、门房、正殿、东西配房等建筑。正殿五楹,有红色立柱,衬着六角形镶嵌花格窗的双扇门,门前有五级台阶。原来正殿里的神座上面供奉着中国远古时代的三皇,正中供着伏羲,左面为神农,右面为轩辕,在神座的两旁,侍立着历代神明和各业的祖师爷,其中有财神、瘟神、火神、子孙娘娘、鲁班、蔡伦、华佗等侍立的塑像有高有矮,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都塑造的栩栩如生。可惜原建筑毁于火灾,我见的三皇庙是2012年沈阳大东区政府对三皇庙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后的建筑。
从三皇庙的修建可知清朝早期沈阳作为满文化的发祥地已经对中原文化有了学习和接纳。你看从城市的历史建筑中竟然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历史虽然可以在这些建筑中不断延续,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我一样的闲心去寻找,因此博物馆成为更方便了解历史和延续历史的所在。由此我内心很希望儿子设计的沈阳城市历史博物馆真的能建在故宫的广场上,成为除故宫之外另一城市名片,如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金字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