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乡村,有种莫名的亲近。不完全是因为陶渊明的理想化田园。去乡村建学校,当老师,陪孩子,曾是我青少年时期的远大理想(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现在依然是)我的乡村生活,到目前为止,有两段。都是在株洲攸县。第一次,20年前,以易家长孙的女朋友的身份,给80大寿的阿婆就是奶奶,拜寿。红砖房,门前好大一棵桑树。公公利用工作之便[调皮]把放电影的设备都带去了。热闹的中餐,晚餐后,邻居们把板凳一排排摆好,兴奋地期待电影开始。遗憾的是,设备不知出了什么故障,放不出。我那热情四溢智慧满满的家婆,马上组织起了篝火晚会,带着大火跳舞。阿婆开心地和亲戚邻居们一起手舞足蹈。20年了,我还记得老人家眼中的光芒,一种真正的开心。第一次上门,我自然是贵客,啥事不用干,所有的事都是叔叔婶婶在做。也体会到了家婆和婶婶几位妯娌的和睦,以及对老人的孝顺,就像我妈妈对我奶奶一样。因为客人多,我和我小姑子被安排到了前面邻居家住宿。有亲戚开玩笑,说小姑子不懂事,怎么能跟我睡一个房间。在湘潭,当还是男朋友的父母的公公婆婆向我父母提出带我回乡下时,就表示会让yy,我的小姑子陪我住。所以yy姐勇挑重担,斥责了开玩笑的亲戚,跟我寸步不离。
有天晚上,我先去借宿的邻居家。其实也就50米的距离。男朋友说送,我说不用,才走到路口,我最怕的乡村田园犬,出现了,它对我狂吼,吓得我腿发软,喊的力气都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它一吼,它的同类开始跟它大合唱,四围都是犬吠,此起彼伏。所幸男朋友还机灵,及时出现,赶走了合唱团。
攸县最好吃的是米豆腐,每天早上,婶婶都煮一大碗。那个味,任我以后吃遍所有米豆腐,都无法比拟。
忘记第一次乡村生活住了多久,总之是暖暖的,开心的,热闹的。
第二次的感受就不是开心了。那是几年后,已经结婚,也是从深圳回来休探亲假。阿婆病重。孝敬的家公家婆心急如焚。赶到攸县人民医院时,阿婆气若游丝。她长期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衰很严重了。她在医院苦苦撑着,我们知道,那是在等比利时的小叔叔。
我清楚地记得,小叔叔出现在病房门口时,阿婆眼中的光。像一团火焰,为灯尽油枯的老人,又注入了生机。
那时阿婆的病情属于器官衰竭阶段,强烈要求回家。农村的习俗,是一定要在自己家中去的。家公几兄弟商量,决定带阿婆回家。但是不放弃治疗。我们从医院借了氧气筒,把治疗的药物器械材料,全搬回家。我也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像在医院一样,每天按时给阿婆输液用药,有问题及时和医院联系。家公和叔叔在床前寸步不离地守候,家婆和婶婶们端屎接尿。虽然我们都清楚阿婆时日无多,但是大家都没放弃。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尤其在农村。可是我们家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大伯父的遗孀,那时已经改嫁,但依然天天过来照顾阿婆。大伯父过世很早,家公作为老大,又不像其他叔叔一样平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那么多,总是温柔地坐在阿婆床前,说话给她听,给她按摩,让阿婆像和孩子一样靠在他肩头。眼里都是不舍……
我和老公住在旁边大叔叔家,大家不要我值夜,晚上叔叔们轮流看守。阿婆心衰越来越重,强心针每8小时要推注一次。老公调好闹钟,我们半夜里起来,去给阿婆推强心针。夜晚的风,很凉很凉。我当时在想,如果人世没有生离死别,该多好。这样维持了大约20天,阿婆终于不舍地去了天堂。
乡村生活,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感受亲情。以至于没太在意生活环境的不便。唯一麻烦的是上厕所和洗澡。还好两次都是冬天,想想办法也就过来了。堂弟出来做事,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重修了厕所。这几年,乡村的亲戚们都富裕起来了。我那族长一样的家公终于不用担心这个挂念那个了。我们笑说,农村亲戚都比你有钱了,你可以放心了吧!我们每年依然会回乡下,以前坐车要一天现在高速两小时到了。如果阿婆还在,看到家里又添了这么多人,该多高兴。相信她在天上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