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此所谓中华民族传统“十德”。“节”居于其中。这里的“节”,特指气节、名节、操守。意曰: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和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品质和情操。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有至理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气节、重操守、轻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已熔铸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和个人永葆精神力量的人格追求。今天,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应当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温故而知新,纳新而光大。
一、“气节”文化的历史渊源
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何为“气”?《国语·周语》记载:“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这里讲的是自然之“气”。《左传》有“一鼓作气”,所言谓之“士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此“气”是人生的豪迈气概,是“道义”与“公理”的“聚守”。何为“节”? 《周易·节》曰:“甘节,吉,往有尚”、“安节之亨,承上道也”。这里的“节”乃指节制、节度。《周易》将“节”视为天地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论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 “节”为“大事大非”。节的意念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所言其“节”谓之礼节、规制。《二程遗书》: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里的“节”为“贞节”。古时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并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或做人的标准。“气”与“节”连用,合成“气节”,最早见于《史记·汲郑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已者善待之,不合已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这里“气节”是谓“志气、操守”,其义与现代白话文“气节”的意思几乎一致。
二、“气节”文化的主要思想内涵
“气节”是气与节的统一,两者统一于一定的理想、信念及意志之中。气是坚持、操守,节是信仰、道义。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持其志,无暴其气。意思是:思想意志是体内气的主帅,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其气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故此,要坚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滥用自己体内气之力量。《论语》中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苟志于仁,无恶也。”在古代圣贤们看来,尚志存性应为气节之首要内涵。志之专一,气必从之。志为理想、信念及意志,涉及心性。志定则心不动,心不动则志愈坚。据此,忍性存性,坚守理想道德之志,是谓“气节”也。《论语》中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孔子思想中,立志是气节的第一要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坚守气节而英勇就义或贡献毕生。古有屈原、文天祥。革命战争年代有李大钊、江姐。今有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他们只是那些无数仁人志士中的杰出代表。
三、“气节”文化在新时代的诠释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市场发达,物资丰富,中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坚守的气节是什么呢?我想普通百姓可以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明情操,也可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还可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心境等。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应该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要以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无畏气概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坚守的最重要的政治气节。坚守政治气节体现在对党忠诚上。如菊,有“中有孤丛色似霜”的坚贞。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气节和政治定力,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团结带领群众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坚守政治气节体现在思想坚韧上。如竹,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守。党员是一种身份、一份担当、一面旗帜,必须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不变色、不变质。坚守政治气节体现在敢于斗争上。如松,有“铁骨铮铮”的力量。做勇于斗争的战士,同一切忽视政治、不讲政治的现象作斗争。砥砺政治气节,磨炼政治风骨,守初心担使命,挺起共产党员的脊梁。 (何铁春)
相关阅读
精彩视频
热门推荐
搞笑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