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述了任正非一生跌宕起伏、同时展现了华为企业的成长历程。对于任正非来说,70年的人生历程,30年的创业生涯,其中的艰辛与磨难,绝望和支持……构建了真实的自己,同时也造就了现在的华为。
对于任正非的认知,还停留在了高考时候那篇素材中的那张图片。
任正非下完飞机之后,既没有专车来接也没有助理陪同。自己手推这一个行李箱,打折电话在机场和候车通道上和普通乘客一样等候着出租车。这样类似的场景在华为公司的内部你几乎能够天天见着,和员工一起的排队、一起在食堂吃饭就餐……这就是现在在5G战场上和美国打得火热朝天的华为掌舵人。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华为2017年的营收是6036亿元人民币(当年计925亿美元)。2018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与比国内的科技公司相比,华为的营收数据非常靓眼。阿里巴巴2018财年的营收为2502.66亿人民币;腾讯2017财年全年收入为2377.60亿人民币,超过了BAT之和。
在今天华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时代因素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信产业爆发式增长之外,我觉得在华为爆发式的成长之中离不开,企业英雄人物—任正非的带领。
1、创造华为“狼图腾”
据称1997年一个会议上,任正非特别称道“狼”和“狈”的攻击组合。一位华为前员工说,任正非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一般讲完故事后都要采取措施。这次“狼狈为奸”的故事直接促成了华为“狼狈组织计捌”的出炉。现在那项计划已消散,但“狼性”却被作为华为精神延续下来。1988年,任正非和他的6个伙伴揣着2万元把刚刚诞生的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当时华为只是一个小小的代理商,在代理业务露出下滑迹象时,任正非毅然决定将赚取的钱投入该行业的自行研发。之后的华为势不可挡。1992年,华为开始生产自己的交换机。销售额首次突破l亿元;1993年找到国内农村通信市场突破口。进入高速发展期,逼退在中国称霸一时的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2003年,华为的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人民币。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分支机构,产品进入美国等40多个国家。
2.缔造《华为公司基本法》
1994年,任正非请来了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开始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当时的初衷是为了研究华为走出混沌必须弄清楚的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第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而这正是德鲁克提出的做一个企业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1997年3月27日,历时三年八易其稿、103条的《华为基本法》最后一次审稿。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企业宪章或者说企业管理大纲正式诞生。华为和任正非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走出了混沌。<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充斥着大量以“我们要”为开头的条款。华为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的人海战术”、。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无不体现了《华为公司基本法》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怎样去求生存、我要怎样干掉竞争对手”。
3.在IT的热潮中著写《华为的冬天》
华为在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任正非却在2001年著写了名篇《华为的冬天》,这篇战略性的文章在业内投下了一枚炸弹。许多企业的领军人物如创维的黄宏生、联想的杨元庆以及东软的刘积仁在读到此文后纷纷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干企业的人的感受”。任正非在此文中指出,繁荣的背后是萧条,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他说:“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任正非开始大调整,以运动战来度过寒冬:在欧洲电信商的家门口,华为拿下了法国、德国、东欧的大批电信合同;在中亚,华为血战朗讯,扫荡了一个又一个“斯坦”国的市场;现在,华为的销售大军已深入南美丛林和非洲大漠,一个接一个地攻占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惊呼,中国的华为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2002年,华为成功演出了大战思科的经典之作。
最后祝愿华为在5G市场上强势进军,树立中国企业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