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工作时,领导给安排一个课题,一般都是两年时间,就像研究生的课题,因为我刚毕业,不知道这个项目的难度如何,听其他人说工作很简单,就是平时收集素材,快结题时把报告写完就行。
我信以为真了,一边买相关的书和培训课的资料,当时这方面素材真的很少,又做了些统计表,让相关单位填写,当时就自我安慰的想,看,我这不就是在收集素材吗,就这样过了一年,等到第二年初,一看素材收集的应该够了吧,还有一年时间呢,这个报告好写,还是补补基础知识吧,平常再干点零七八碎的事情,时间就那么被我荒废了,等到剩半年的时候,准备写报告了,这时候才开始找报告模板,我手头有的素材都填进去之后发现,该去实地测定实验的事情没做,相当于我的报告就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确实是缺了很大一块内容,这时候开始着急了,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找人帮忙,要一些下属单位的数据,我做个统计分析,就这样,我的项目草草了结,所以现在特别怕别人看我的报告,因为我心里知道,这个项目我没有做好,不能说我轻信别人,因为别人确实是平时收集资料,最后几个月,哪怕几个星期也能完成一份很好的报告。
我所不知道的是,别人在收集素材之前,首先对这个项目有个基本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再制定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就像现在所说的任务分解,将一个项目分解成一些可执行的小步骤,然后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最终写报告之前,人家是素材也有了,框架也搭好了,就剩下往里填肉了,看着别人平时上班都挺轻松,我就也跟着真正的过起了“轻松”的日子,结果是最终别人能完美收官,我成了“敷衍了事”。
从那之后我开始接触时间管理、提升效率之类的理论,当然了前期鸡血满满,最终也只是做了将近两年的“完美计划”,比如每年的项目做个整体的规划表,每个月提前做下个月的进度表,但问题是我并没有做成真正可执行的计划,只是每天看着这份漂亮的计划,就好像工作全部完成了一样,很是汗颜。
刚开始是各种纠结,是记手账还是电子账?工作和生活怎么结合?怎么区分?为知、有道、印象、excel、onenote、outlook、todolist、梦想记事本、效率记事本等等试了一个遍,终于在去年我认为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最近这一年多执行的还不错。
工作的这些年,我越来越发现自身一个特别大的缺点:就是不求甚解!碰到不明白的问题,不爱找别人请教,喜欢自己搞,但是有些问题可以网络搜索,有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就不是网络能解决的了,要向专业人士请教,但我又不喜欢这么做,好像生怕别人看不起我,其实现在想想,我就是没有水平啊,别人看不起是理所当然,我该把注意力放在提升水平上才对嘛。所以现在做事情,基本上是有不明白的自己想,想不明白就去问,发现周围的人还是挺友善的,一般都会仔细的帮我解答,心理负担总算小了点,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问的结果都记住,但是积少成多,而且记不住就录音反复听嘛,最重要的是不要闭门造车,事倍功半。
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朋友讲的故事,他说形容我的状态特别贴切,就是买土豆的故事:老板让一个员工去市场买1斤土豆,员工去买了1斤回来,老板问多少钱,他说10块,老板问,那别人家的土豆卖多少钱?他说不知道,我去问问。等回来了,他说别人家有9块,有11块。老板又问,那那些土豆都是哪产的,怎么有贵有贱呢?他说不知道,我再去问问...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动脑子的人,只知道盲目的完成别人交代的工作,说白了就是不走心,自从他讲完这个故事,我每次做事都会想到不要做那个买土豆的人,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把所有的过程能记录的都记下来,让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过现在做事虽然没以前那么生了,但还没到特别理想的程度,所以我会加油的!
下面分享下我目前用的能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工具:
1、每天用excel记录工作流水账;用onenote做收集篮及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待办事项列表;用mindjet做知识点汇总和项目管理(没有的用onenote也可以);
2、遵循2分钟原则,做事情的过程中被打断的话,两分钟内能解决的马上实施,否则先放进收集篮,下一步再安排;
3、有需要提醒的事情,马上记入iphone的“提醒事项”并设置好提醒时间,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4、尽量不接别人身上的“猴子”,不做滥好人,不怕得罪人,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5、每天用安卓手机上的“爱今天app”记录每项任务的时间,还能在工作时用app内的“番茄时间”排除干扰、高效工作,这个严重推荐,因为苹果上没发现比这个还好用的!
6、所有信息的收集用“印象笔记”,他的分类、标签、安全等功能很强大,手机app可与电脑同步;
7、每天用“讯飞语记”写日记或突然的想法和灵感,语音识别率很高,利于后期处理,很赞!
8、用简书写文章,因为发现新生大学的草稿箱有点不稳定,放进去的内容能预览不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