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凌晨的牛肉面、早上的牛肉面、关于牛肉面的“坑贱”)
游学就是这么的好玩,我今天的日记要从今天凌晨说起。
昨天,比起火车原来的计划(13:40),实际整整晚了10个小时。所以晚上23:50左右,我们才下火车。下了火车,我们出站时做了核酸。做核算的队伍并不长,但青海西宁站设计的做核酸的“排队方式”,很不人道。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设计时想到了小肠,总共有6行,每行约长150米,而且,排队做核酸的路有一段非常不平整。因为我早上2点就起床了,所以,下火车时我有点累,只好勉强地拖着自己疲倦的身体走完了这900米长的队伍。一出站,就听见了少华老师的声音,他在核酸队伍外侧的空地上,向我们热情的招着手。在他傍边站着那个熟悉的这尘导游,他还是那么开朗,突然地就增加了我对这次游学的热情。应该当时我们的司机马师傅也在场,不过天有一点黑,再加上我没注意。所以当天没有看清他长什么样,我猜,如果按正常操作,这位司机是青海人,甚至西宁附近的人。
做完了核酸,这尘导游领着我们向大巴车上走去。上大巴车我们走了1000米左右,有不少人已经像我一样的疲倦了。这是很正常的,虽然有人比我起的晚的多,但在火车上待了这么久,就是什么也不干也是会很累的。当然,一定要声明,就是我知道有人一睡睡到了接近中午,像这种的情况,不在我想说的范围之内。
住宿的地方离西宁火车站很近,也就是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导游在途中找了一个牛肉拉面馆,停下车来,让想吃面的人由少华老师领着去吃面。我在导游说的时候非常困,所以选择了留在车上。但是后来,应该是闻曦然说起了关于考试的事情,我就突然兴奋起来了。所以当时我就一把拉起坐在我身边的邢涵润,说:“走,我们去吃牛肉面去。”
不过,兴奋归我的兴奋。当我下车去告诉导游我们俩想去吃面的时候,这尘导游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轻轻地抬起左手看了一下表,说到:“刚刚叫你你不去,现在晚了,他们已经要回来了。”所以,我们只好又重新坐上大巴,坐下来开始聊天。
这顿凌晨时的牛肉面,我算是没吃上。
这一晚上,我与邢涵润住意见标间,虽然只睡了4个小时不到,但睡的很安稳,自我感觉睡眠质量极其的不错。
早上,我们定的是五点四十是闹钟,只是闹钟响后我们又在床上躺了十几分钟。当我们下楼时,已经有不少同学在那里了,本以为今天早上只能吃面包,喝牛奶的我们,竞无意间从这尘导游醉了听到了这么一句话,“想去吃面的,现在可以抓紧去那个面馆里吃一碗面。”我顺着他的目光找去,看到了一家牛肉面馆,也隐隐威威的发现,好像少华老师已经领着几个同学在那里了。
这次我吃上了牛肉面。
本来,因为考虑的时间紧凑,所以我与邢涵润一开始只拿了一碗面与一盘牛肉。后来,吃着吃着我们就发现不够了,我就转身问少华老师,我们在那一碗面,是否还来的急,少华老师也看了看表,但给出了与这尘导游相反的答案:“如果想吃当然可以。”啊,还是少华老师了解我们俩,吃饭这种事,我们是很快的。说到这里,我昨天也得谢谢这尘导游,他要是让我去吃了,或许我今天早上就吃不下那么多面了。
这家店里,像正规的清真寺饭馆一样,有一只大包温桶,里面装的是三炮台。我了解三炮台只是因为我小学时有一个同学是回民,应该叫冶振鹏,他爸爸每次聚会都拿三炮台去,这东西也比较好喝,所以当时我喝了很多。
我这次喝到的三炮台与之前的有所不同,虽然说不上来到底哪里不一样。可能是这次的糖放的比较多,或是因地域差距,配料表略月有不同吧。
像他们这儿的“牛肉面”我是第一次见,面和肉是分开的,可以点面,也可以点肉。面里有面、汤和白萝卜片;而牛肉就是大片的牛肉片。除了形式上,让我有些惊讶与质疑外,面本身的确非常好吃,牛肉是我吃过的牛肉面中放的最多的,面也很好吃,吃完后我全身都是热热乎乎的。
今早吃了大等于一碗的“牛肉面”,也算是弥补了我凌晨时的遗憾吧。
#原子城纪念馆(中国人的志气)
我们今天上午的主题是“两弹元勋”,第一部分就是去原子城纪念馆参观游览。
原计划是7点“准时出发”,但因为我们的早餐没有在车上吃,也不是面包、卤蛋和牛奶,而是相较之下更为丰盛的牛肉拉面,所以我们的出发时间被推迟了,推迟到了7:10左右。不用说,如果速度不变,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也会晚。
不过,无论是司机开的比较快,还是导游评估时间时估多了,我们总之比预估时间提前到达了原子城纪念馆。
到达时间8:54。
当时,外面下着小雨,天气很凉爽。我从包中掏出了我的雨伞,然后撑开时才发现那把伞很大,如果雨不大,完全可以挤下三个人。邢涵润的伞在行李箱里,下雨不方便拿,所以跟我打一把伞,除了这次从停车场到纪念馆内部,去青海湖岸时亦是如此。
放眼望去,广场上首先可以看到一行寥寥草草的字: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典范基地。这一句话表达了原子城“纪念馆”想传达的核心东西。“爱国主义”“教育”····明显能看出,建立这个纪念馆的意义,主要在于激励,激发人们。其次,才是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历史与伟绩,或者说,了解历史是为了激励我们。
当我参观晚了这个纪念馆,发现几个有趣的地方,比如:整个展厅走下来后,我没有看到任何的一个关于人物生平的简介,只是讲解的人偶尔提一下;再比如:整个展厅中有非常多名人所说的话(这里的名人当然都是那些造“两弹”的伟人们),甚至有一个展厅中,方形柱子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句话加上说这句话的人。
可以发现,上面所说的现象都可以辅助达到这个纪念馆的目的,或者说是初衷。
既然目标是它,那了解的重点也就是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展览馆中,有一大部分是那些两弹元勋的誓言与信念。
就像在就要展厅结束时的墙上,有着这样的一句话:
“两弹精神:
爱国奉献、艰苦奋斗、
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
四个一切’
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
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
这就是他们,这些聪明而又愿意为国家贡献的人。
其中,有些人我们知道他们的姓名,不过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人,并没有在中国的从、史册上留下姓名。但我相信,无论他们的姓名是留还是失,他们的信念都是一样的。
曾经,有人给过张爱萍这样的评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想想现在,有多少人能立这样的志向。有多少人,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而且做隐姓埋名的人。有些人,可以做出不错的事业;有些人,则可以追求到自己的生活,不求名利。而张爱萍,是将这两种品质可谓发展到了极端,一方面他在物质上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在精神上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人生。
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这股去做事的力量,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面临国家危机时期,所以这种由责任、勇气、意志所形成的力量自然不会那么强劲。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缺少它,需要它,它才变得如此可贵,如此重要。
#爆轰试验场(亚洲第一坑、土拨鼠)
爆轰试验场就是燃爆原子弹的地方,不过据后来我了解到的说,在这里燃爆的原子弹是对自然无污染的,具体是内部没有添加什么,与原子弹有神么相似之处,我也不知道。
这是今天上午的第二个景点,也是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在进入爆轰试验场的大门口,摆放着一辆坦克,我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模型。它的履带已经生锈了,而且还不少,车的编号是009,车上面还插着一面小红旗。
进去以后,也不知道当时谁喊了一声草地上有一个个的地洞,吸引了基本上所有人的目光。这是,这尘导游开始说话了,大致意思是,草地上有大量的兔鼠,那些洞是它们挖的。还嘱咐我们说,一定不要去喂它们,因为它们是一级病毒传染动物。当导游说完这句话是,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落在了那些远看上去错落有致的兔鼠洞与时不时出现的兔鼠上。
下车后,那个停车场上唯一的一个店面旁边,挂了三张动物的皮毛,是食肉动物的。原本长眼睛的地方有两个洞,牧民用一根绳子穿过那两个洞,然后把三张皮一次挂在墙上,也不知道是用来买的还是,还是用来吸引顾客的。
出了停车场,能看见一块大石头,上面竖着写着五个字“亚州第一坑”,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亚洲地域上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所谓坑字,意思就是“炸弹坑”(我是这样去理解的)
出了停车场,草地上有几个小房间,里面是在实施爆轰前的准备流程,比如:考察地势,建立发电站···还有一个房间比较特殊,是人在里面观察炸弹爆炸的情况的。
比起这些东西,我更喜欢那里动物。其实就三种:耗牛,一种胖鸟和兔鼠。
耗牛是当地的人养的牲畜,个头都没我想象中的大。有些母牛身边有小牛犊,一般只有一头(我看见的)。小牛犊不一定一直跟着他们的妈妈,一般稍大一点的牛犊只有想吃奶时才朝他们的妈妈走去。今天我们见到了一只小牛犊,四肢、头部和尾巴是白色的,其他地方都是黑的。这头小牛很瘦,也许所有小牛都这样。好像是才出生几天的样子,走路时摇摇晃晃,有时看上去马上就要摔倒的样子,但下一秒它又好了。
那种胖鸟非常像麻雀,就是比麻雀要胖很多,有人说不是它麻雀,我也分辨不出来。它们走起路来的样子非常搞笑,看上去很是滑稽。两个小腿在飞奔着,有时也想鸭子那样左右晃晃。它们不是很怕人,有一次甚至从我的面前“大摇大摆”地“飞奔而过”。
兔鼠在我说的这三种动物里,毫无疑问算是数量最多的,生的最频的了。它们多到每年人们都要投放杀这种兔鼠的微毒药品,来维持草原的生态环境。这里的兔鼠们基本上都吃的很胖,但跑起来却异常的机灵,所以,想拍到兔鼠也是需要技术的。
我们中,最先拍到兔鼠的人是这尘导游,他说,因为兔鼠很多,所以只要站在原地,等兔鼠冒出头,走出洞穴时拍就行了。千万别走进它们,因为那样基本上是拍不到的。
他的话激起了不少同学对拍兔鼠的兴趣。其中也包括了我。但是,说的简单,做可没那么容易,主要因为如果要去拍兔鼠,等兔鼠至少需要3分钟,而在这五分钟里,大部队就已经走远了。不过,那么多的兔鼠是有偶然遇到的机率的。就像李文瑞、史书瑜她们,在一些栈道的缝隙里,或是草丛中的洞口,就偶遇并“偶拍兔鼠”。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很多的耐心,或是因为我的相机(借的邢涵润的)的反应比较慢。所以,我没有拍到这里的兔鼠。
不过,我倒是看到了不少,有近在眼前的,也有较远的。
#青海湖(午餐、泥泞的道路、趣事)
中午,我们吃的是桌餐,因该是在一个当地人开的汉族菜馆里。
中午吃饭时,我并不是非常的饿,自然吃的也就少一点。
饭前,史书瑜妈妈给我们每个人都倒了一杯热茶,我合理推测因该是白茶,因为我看她好像只拿了白茶与白茶粉。挺好喝的,就是一开始有点烫嘴,我就把它放在了一边,等到吃完了饭我想喝水时才想起来,结果就凉了。
吃完饭,我们直接去了青海湖。
路上,有大片的油菜花,也不知是政府种植的,还是农民种植的,如果是农民种植的,有什么用,难道只是供人观赏?那不大可能;或许是用来榨油或是干别的了吧。
虽然路上有水,天上也还在下着阵雨,但这都抵挡不住骑行爱好者们对骑行的热情--我们遇上了好多的绕湖骑手,其中有年轻人,也有小学生。他们都在雨中“艰难”地骑着。它们也激起了我的一个目标:虽然这次我没有机会,但我会找时间来青海湖骑一圈或多圈的。
我今天才知道,绕青海湖骑行一周的300公里并不是湖的周长,而是在离湖1.5公里处的车道上,这一圈要比青海湖的周长大的多。
大巴车是开不到青海湖岸的,从大路到湖岸的1.5公里只能自己走过去。这条路非常的泥泞,马屎、羊屎与清新的水混在一起,又正赶上在下雨,所以走完回来之后,我们的鞋基本就“废”了。
湖岸边,有不少我没见过的植物,有小小的偏红色的植物,形状类似于苔藓,只不过比一般的苔藓要高一截子;有黄色的小花,高约25厘米,一簇一簇的,有时是一片;还有类似于玛格丽特的白色野花,比起上面的两种花草,它显得较高,花叶较大一些···这些花草也许是我今天注意到了,也许是我今天第一次见到了,都说不定,因为在外表来看,它们并不是非常引人注目,所以我猜测它们并不是很稀有。
这条泥泞的路上,经常有马和羊经过,所以有些粪便这并不稀奇,但稀奇的是有那么几个地方,马粪与、羊粪各有一滩,大概是各占地4平米左右,上面长满了一种蘑菇,只不过只剩杆了,我估计蘑菇上面的头是被羊或是马给吃了。因为粪便堆里的粪便几乎没有“不完整的”,而且只有薄薄的一层,所以我推测这是羊与马的作为,人没有掺乎其中。
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两种动物有“厕所”时也不“随地大小便”。它们是出于什么,怎么做出来的呢?
地上的动物粪便里,除了正常的‘干的’外,我还发现了一些‘稀的’,一出现,基本上就是一连串,七八滩左右,滩与滩之间相距约有半米至一米,也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拉的,我猜是‘一步一拉’。
青海湖上,展现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远看真的是水连天,我几乎分辨不清哪是水,哪是天。湖面上水波荡漾,那是微风掀起的阵阵浪涛,轻柔地拍打在岸边的鹅卵石上。
在那里,我们找到了一只青蛙,只有两厘米长,它背上的颜色较暗淡,肚子与通常见到的青蛙是一样的----白色。估计这小东西请它咬,他也咬不了人。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放心地将它放在掌心里拍照、玩耍。
这些奇妙的东西,有些我们已经看见了,有些正等着我们在游学中去体会、去感悟呢。
#黑马河(黄鱼洄游,情况)
黑马河是一条雪山通向青海湖的大支流,也是鳇鱼们每年洄游的八大路径之一。
今天我们来这条河就是来看鳇鱼洄游的。
大巴车停在了黑马河上的一座桥边,我下车时天仍在下雨,虽然比起刚刚走青海湖时,雨小了很多,但依旧需要打着伞。
下到河道里时我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水这么浅,许多石头都裸露在水面以上。这里不仅水很浅,石头很多,而且水流也很急。可想而知,鳇鱼要想从这里游上去绝非易事。
来到河床边,我开始注视水中的一草一物,想看看鱼类到底是怎样去完成洄游的。只不过,凝视水面了还久,我还是没有看到任何一鳇鱼条的踪迹,就去问了一下少华老师“少华老师,鳇鱼洄游的速度快么?”我这样问他道。“因该是很快,不然它们时游不上去的。”他这样回答我。听了这句话,我开始想会不会是因为我眼神不好使,没有看见呢?问了一下同学们才发现,还没有人看到。少华老师说,因该是没有的,如果有鱼,那一定就会有不少的水鸟来狩猎,抓鱼吃,而现在只有星星点点的几只而已。
正当我内心有些绝望时,就听到了一声水花的声音。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路子墨扔了一块石头,溅起了水花。不过,在水花落下后,我们发现了一条鱼。原来,这块石头正好击中了一条正在休息的鳇鱼,他不得不蹦出了水面。这一蹦,对它而言可就大事不妙了,因为水流太快,它正在休息,却突然地被惊出了水面,被迫地开始了与水流的抗衡。它一直在往上蹦,想用这种方式向上游去,但却是没有任何的效果,反而是在节节败退。
就算这样,它依旧在蹦跶着。有时落在原来的地方,有时落在往后一点的地方,也有时会直接落到某块石头上。
鳇鱼的学术名称叫青海湖罗鲤,题型偏细条状。他很长,也许是扁平的,也许是椭圆形的,因为时间太短,我没有看清。
那条鳇鱼是我今天见到的唯一一条鳇鱼,也是我见到的第一条青海湖罗鲤,它(它们)所秉持的精神,那一刻我甚至认为并不亚于两弹元勋。他们的责任心在驱使着他们(它们)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造福于中华,或是孕育子女。
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精神,给了我几乎相同的感受。
#目的地(垭口、间隔的高反、住宿地、晚饭、晚间)
过了黑水河不久,我们的车开始了翻山越岭的模式。路的形状几乎跟西九水的路差不多,属于“盘山而行”,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今天的路更陡峭。
坐在车上,看着海拔一直在飙升,我一直在想我会不会出现高原反应。事实证明,我只要一运动,或是持续说话就会出现间隔性的高反,但每次都并不是很严重,影响也并不是很大。
这一路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垭口,约是3800米左右。从那个地方开始,海拔直接开始快速的下降,有时下降的太快也会有稍微的反应。
今天晚上,我们住在枫沐宾馆,有三人间、四人间、两人间。我与邢涵润、倪楠住一个三人间,我们的房间分为两室一卫,一间卧室在里面,有两张床,没有窗户;另一间卧室与卫生间在外面,只有一张床,有一扇小窗户。因为我今天晚上要写日记,可能会晚一些,所以我睡外面那张床。
这家宾馆的条件还不错,至少我们住的那一间是很不错的。洗手间很宽敞,无异味;所有的灯也都很亮;床也是很舒服的···不过,我是知道,至少有一个房间是没有我们房间那么好的:洗手间没有灯、房间有点小···这类房间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很多。
这的房间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通风,晾不干衣服,简直是昨天晚上有多湿,今天上午依旧那么湿。我晾的鞋,在我早上起床时,还能拧下来水。一整晚下来,我只晾干了一样东西----我的袜子。
晚餐,每人30元的餐标,我与李文瑞、闫然、邢涵润一组共四人,有120元。
镇子里,有不少的餐馆,我们选择了一家离我们比较近的店,里面是吃面片的,有不少好吃的。我们本来点的是面皮与面条,后来我又看到了烤串,就去点了十串烤串。点完后我就后悔了,因为十串实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够吃。
今天吃的还不错,一碗新疆扯面,再加上六串烤串,就是没吃够。饭后,我又去买了一根冰棍,是牦牛奶做的,糖放的比较多,很甜,但也很香。
回去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篮球场,含有两个半场,上面有不少人在打球。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原来,篮球在哪里都是如此受人们的喜欢。本来,我也想去打一会,但同组的人想回去,再加上有可能运动后会气高原反应,所以,最终这场求我没有打成。
因为宾馆大厅的灯实在是有点暗,根本没有办法工作,所以,我就搬了一张桌子放在我们的房间里,用来工作,打算第二天早上再放回去。
今晚,也是苦了我的室友们,我工作到凌晨3点,睡得很晚,他们只能关掉内屋的灯,外屋的灯我需要用。
今天算是一个很丰满的一天,事情很多,很有趣,梳理起来他、也很复杂。 16:36海拔3757米
16:37垭口(最高)3800+
在一个厕所停了一下(免费的,还有大桶装的洗手水)
17:05 3300
2022年07月20日23:33
甘肃省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