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是古代的礼仪规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父亲和儿子不能坐在同一张席桌上吃饭,叔叔和侄子也不能够坐在同一张酒席上喝酒。这里所谓的“席”系指寿宴、婚宴、丧礼酒席、乔迁宴等较为重要的酒席。象平时在家里吃饭,或者一般的待客酒席,也就没有那些讲究了。
那末,为什么父子不能同席呢?一是维护长幼秩序。传统礼仪强调长幼尊卑,在正式场合,父子不同席可明确区分辈分,让父亲处于尊位,以体现对长辈的敬重,维护家庭伦理秩序。二是可以避免尴尬。当酒喝到一定程度时,言行容易失态,有时甚至闹出父子之间互称兄弟的笑话。三是便于社交交流,父子不同席便于双方在各自的社交圈子中自由交流,父亲可与同辈分的人探讨事务,儿子也能与同龄人互动,避免因父子同桌影响正常社交。四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古代长辈对晚辈管教甚严,如果父子同桌,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倍感拘束,极不自在,从而导致酒席没有吃好,甚至可能扫兴而归。五是为了活跃气氛。喝酒喝的是气氛,如果父子同席,不光父子之间放不开,其他的人也会觉得碍手碍脚,这样喝酒也就失去了应有氛围,难以尽兴。六是能够做到相互照应。父子同桌的话,倘若父子都喝醉,就会出现无人照顾的情况。“父子不同席”的规矩,实际上也是在告诉儿子,自己负有照顾父亲之责,不能看到席上的酒,只顾自己喝,把什么都给忘记了。
为什么叔侄不能对饮呢?“叔侄不对饮”与“父子不同席”一样,也是为了维持长幼秩序。一是保持身份界限。叔叔与侄子辈分不同,“对饮”的话就会模糊长幼界限,难以凸显叔叔作为长辈的地位和威严。二是防止行为失当。叔侄饮酒后可能会出现行为和言语上的失态,导致侄子对叔叔缺乏应有的尊重,叔叔做出有失长辈身份的行为,破坏家族的和谐与秩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因此“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的传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