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著,窦东徽、刘肖岑译:《对「伪心理学」说不》,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推荐指数:
★★★★☆,非常好的科学心理学著作,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科学”,让我们去认识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减掉的半颗星是因为里面的有些内容对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是那么好读,还是挺具专业性的,虽然在心理学中这是入门读物了。
前言:
今天是第一遍读完,想给大家说说里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个概念。
1.安慰剂效应
百度百科是这么给“安慰剂效应”下定义的: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通过定义不难理解,再举个例子,电影《绿野仙踪》里,仙女并没有真的给稻草人一个大脑,也没有给狮子勇气,但他们感觉更好了,用我们的古话说这是“望梅止渴”。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几乎每种疗法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人觉得对他们的病情有帮助,无论疗法是否真的有效。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让心理学的个案研究在检验理论时变得无效,因为总有人会为证实其疗效提出个人见证。由此,各种“伪科学”会大行其道。比如“算命”、“占星”、“通灵分析”等等。
我想到了很多保健产品,他们究竟是否有用不好说,但医学领域的“伪科学”向来是让我们头疼的,比如一些特别秘方、迅速起效等等。我讲个小故事,我外婆特别喜欢去相隔不远的一家床垫店里,去试睡,说这个床垫有磁疗的效果,能够预防、治疗某些疾病。一开始她觉得太贵了,后来还是狠心花了3万块买了一块床垫。她买完后,我偶尔会问她:“床垫舒服么?对你有用么?”她给我的当然是非常肯定的答复。
我思考过她买下那张床垫的原因,除了店员的一而再的推销,很关键的是她的小伙伴告诉她,这个床垫的效果很好。身边的人都觉得好,她自然更相信床垫的疗效。这里面又涉及到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概念:鲜活性效应。
2.鲜活性效应
鲜活性效应是指:对于更为生动、并因此在记忆中更易提取的证据,人们会赋予其过高的权重。个人见证的鲜活性常常令其它一些更可靠的信息黯然失色。
举个例子,你打算买一款车,在查阅大量用户反馈、汽车相关报告、专家意见、汽车杂志后,你决定买A,但你的一个朋友B信誓旦旦地告诉你,他买的就是A,A这款车有多么多么多的问题,你千万别买啊。那么这个时候的你,还会买A么?有多少人会不顾B说的话呢?
我们都知道坐飞机的事故率要远低于开车发生车祸的概率。但我们为什么还是会觉得坐飞机很危险呢?飞机一旦出事,大量媒体会进行报道,我们的印象就会加深,而散落在各地的车祸却少有大篇幅地报道。“鲜活性”会误导人们的选择判断,人们即使能够获得精确的信息,也容易受到某个突出例子的影响。
于是选择性偏差就出现了。
3.选择性偏差
选择性偏差是指:
特定主体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这种偏差造成环境特征与人的行为特征之间的虚假相关。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台湾地区曾经举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主题是:“哪些因素和人们对避孕工具的使用有关?”在众多变量中,烤箱与使用避孕工具的相关性最强,但显而易见,烤箱怎么可能导致人们使用避孕工具呢?他们有相关性,但绝不是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可能是因为烤箱的使用者经济水平高,买得起烤箱,而他们可能受教育水平也高,不想很快要孩子……这中间会涉及很多变量。
选择性偏差给我的启发是,两个变量之间可能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也就是说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要多想一想,深入地想一想,而不是想当然地只看到表面。思考问题时,也要记得控制好变量,不然很多东西没办法去比较。
以上是第一遍读书时对我最有启发的三个点,希望对你也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