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目的,东方哲学认为不存在教育目的。而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在对生活中苦难的关注。苦难被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认为苦难对人的发展是有益的。不像西方哲学的方法,大部分东方哲学开始于感觉经验,然后再回到感觉。东方的教育哲学更加趋向于强调师生关系和这种关系中的改变,学生改变也正是受宗教导师、先知或精神领袖的影响。奥古斯丁认为,虽然教师仅仅给予指导,但他在学习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阿奎那认为,合格的教师在提升学生灵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物质世界的知识。
受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的教育主要被当作找工作或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途径,讲求实用,追求物质层面。东方的教育制度则更强调秩序、规则、科学和事实的意义,追求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对于“进步”的理解,西方思想家认为进步意味着好的前程、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等;而对于东方思想家来说,进步不附属于任何事物,是一个人内在本质的发展。印度教强调传统的口授和阅读宗教文学;瑜伽可以使人的心灵超脱肉体的羁绊,超越可感觉的物质世界,达到内心的自由;中国哲学强调内心的警醒与反思;禅宗的打坐、心印、参禅可以使人达到顿悟,进行沉思。
西方教育沉浸于物质的东西,认为高境界的沉思、空论或其他一些消耗时间的事毫无价值,因此被认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途径,但反过来,西方哲学在追求客观性的同时,或许也失去了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