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步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年轻化”遇到“年青化”。
第一个“年轻化”是滚滚而来的“后浪”势不可挡,我们周遭的各种组织、各个企业都在强调“年轻化”,而我们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种需求的合理性,看到年轻化带来的冲击,见证年轻一代的闯劲,“后浪”们令“前浪”们由衷地感叹“后生可畏”,整个社会都在期待着“年轻化”带来的创新、创意,希望他们为组织带来蓬勃的生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活力。
这样的“年轻化”给中年人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压力,让他们不断地感到自己的地位面临挑战,自己的资历快速贬值,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正在成为包袱。
而另一个“年青化”则是中年人自我认知上的“年轻状态”:第一次被称作“叔叔”、“阿姨”的记忆似乎并不遥远,面对充满希望的长寿人生,中年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被刷新。从零开始学习钢琴的中年朋友,手指依然灵巧地在琴键上跳动;铁人三项的竞赛场上也不乏四五十岁壮年们的强健身影。
人到中年却大多精力旺盛,在心理上拒绝离开年轻人的队伍。
当外界“年轻化”的压力遭遇到内心深处“年青化”的动力时,我选择了重返校园,去斯坦福大学做了一年的DCI 学者。
DCI的全称是 Distinguished Careers Institute,没有官方的中文译名,我就暂且把它翻译为“事业有成者学院” ,虽然这么翻译,多少有点自我标榜之嫌。
DCI的创始人原来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院长,他于2013年从医学院退休后精心设计并创办了这个非常特别的学院。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学员都是50到70岁的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人,而我们作为DCI学者的身份,可以享受一般大学生的几乎所有的待遇,可以在斯坦福大学里随意选课,和大学生们在同一个课堂里听讲,分在同一个小组做项目,并自由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DCI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帮助内心仍然“年青化”的中年人,重新思考人生,明确生活的意义,同时能够和年轻人有更多的互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和权威,而是与大学生们平起平坐的同班同学。在课堂上,DCI学者们既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又常常感叹于年轻人的聪慧和机敏,向身边的这些00后们虚心学习。
面对“年轻化”,我想我们所应有的态度也许就是既不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老老实实地做一名学生。只是这次,学习的目的不再是知识的堆积,或者是为就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更好的自我认知,是透过这种没有什么外部压力的学习,再度审视自己所擅长的,并且找到自己所热爱的,用以安置自己的未来。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设计学院,教授如何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设计思维强调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由不断尝试并且快速迭代。人生需要的也是经过不断的尝试而持续地成长。而当我们还在成长的时候,我们一定也还是年轻的。
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当“年轻化”遇到“年青化”,不妨花点时间去了解自己,学着为自己规划生活,给自己设计一个充满成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