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吧,一个85后,正宗的中年大叔了,我们这一代,读完初中就出来社会工作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例如一个社会的现象。
二千年左右,步入社会,那个时候的工厂,是相当的难入,你需要熟人介绍,给介绍费,给保证金,走后门,等等等,才能进到一个稍微正规,能按时发工资的工厂。
大部分如此吧,也不,分两波人吧,简单一个区别,城市,还是农村。
我小学是在农村上的,而初中是在县城读的,农村小学的同学,八九成读完初中就出去工作了,而县城初中,毕业后也就两三成的人不读了出去工作,大部分的县城同学,都继续读书去了。
不读书,和继续读书的区别,在人生的三十,区别的分外严重。
不读书的那一群人,大部分打着工厂的工,跑业务,或者自己创业当个小老板。而继续读书的那群人,大部分都在当年的环境下,进入一些好的单位。有银行系统的,公安系统的,交通系统的,还有一些政府单位的。当然,也有个运气好的小学同学,初中毕业的,创业成功,衬千万身价的。不过好像就这么一个吧。
说真的,读书与不读书,在没结婚之前,是区别不大的。甚至不读书的,或许更加快乐一些,毕竟没有一些单位的规则与限制,想炒老板就炒老板,想请假就请假,对吧。
真正区别的发生,或许是在婚后吧,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那些继续读书,在单位的同学们,工作时间宽裕,简单,节假日,休息日每年一百多天,买房有住房公积金,看病有医保。而这群在单位的朋友,仿佛已经在等待着二十多年后的退休生活。
而在这个粤西的小县城,更让我觉得啼笑皆非的事是,大部分在这个城市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工资都在两三千之间。而那些退休的职工,每月退休金,高达七八千,这也导致了部分退休职工的子女,不愿意出去工作,每个月拿着父母的退休金,过着悠斋悠斋的日子,这算不算一份工作养三代人呢。
而我们这群没读书的,有些父母辈努力的,在镇区,在市区,搞了房子,但那个年代,兄弟姐妹也多,父母辛苦买的房子,往往也只能够兄弟姐妹们一人一个房间。等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后,年岁越长,特别是二胎政策放松后,父辈买的房子,到孙子辈,也就不够了。
想着父母那辈,给自己整了个房间,那自己,是不是也得给孩子们一个。有些节省的,攒到房子的首付,在父母的倾囊相助下,买好了房子,入住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一家几口的生活开支,孩子的供书教学,房子的贷款,掏空口袋的老人。每一样都像一座山一般的压过来,这群人如同没有灵魂的机械一般,每年365天的重复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偶尔休息一天两天,第三天已经开始紧张,因为知道,这是没有收入的第三天了。一个月的十分之一,已经过去了。
好像也很久没有人,去关心这群人,到底开不开心,快不快乐了。其他人碰到这群人都在问,孩子成绩怎么样啊,工作工资怎么样啊。工厂效益好不好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群人依旧机械性的重复着工作,活着。
没有人关心和问候,难道这群人就没有了思想活动吗?不,不是的,只是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需要保持平稳,不能起伏,更不能崩溃。毕竟每个月需要支出的费用,并不会因为你的心情不好,或身体不好,减免或者消失。
不开心了不能说,累了不能说,委屈不能说,那那都不能说,跟朋友说了,朋友传朋友,朋友圈不能发,抖音不能发。大数据时代,发了就给你推给亲戚朋友。日记都不能写,因为家里那个,总是神神叨叨的翻你的手机,查你的QQ。
于是,他们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言不语。
或许在这个情绪上,读没读书,大伙都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