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语言文字等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却无法告诉别人或者说明白的知识。
我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显性知识,但根据Delphin 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大部分知识则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我们常说设计师需要一定的空间感、作家需要文字感、以及演员需要镜头感等,实则就是“隐性知识”:你会发现市面上根本没有一本类似于这样的书籍去告诉你如何培养感觉,因为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要对一个领域有足够深入的涉猎及研究,隐性知识的作用往往大于显性知识。
而这种隐性知识,则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重要因素。
职场中,即便一样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内容,有的员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就是明显优于其他员工:这些人往往能在具体的事务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往往能够长期深入地做一份工作,从基层不断地往上攀登,直至成为带领团队(分享知识)的管理者,甚至成为这个领域卓有成就(创新知识)的头部大咖。
而绝大多数职场人,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全面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存在大量的“无知领域”,错把考证当成提升的全部;同时由于缺乏目标,这些知识零零散散,看不出任何方向和趋势。
到了三十岁四十岁,随着年龄的红利不复存在,这些问题便会渐渐凸显出来,迷茫和困惑则进一步加剧。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本拼体力的工作自己再也没有了优势,而此时的知识能力如果没有跟上,无法独立处理信息和知识、无法提出深刻有力的见解、无法在实际中解决疑难杂症,这样的职场经验无疑像是被时间注了水,除了一大把年纪之外,无异于“白纸一张”!
换做你是老板,你会录用这些年龄渐长脾气渐长要求渐长但能力却没有任何长进的员工吗?
三十岁之前,需要完成的三项任务
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同的人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有些共性问题值得引起每个人的高度重视。
在此,我将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整理,总结出以下三点:
1、比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学什么。
事实上,我们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无非是一些基础的专业课程,只是你从事这个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如果你不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无法在现实中转换成你的能力,则不能给你带来价值。
所谓“职业目标”,就是结合你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找到适合的环境和土壤,再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工作做到更好。
除非你有特别的喜好倾向且做了尝试,并且尝试的还挺成功,否则不建议轻易转向。
2、比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己的特色。
3、不要忽视了知识共享与传递。
你光有能力还不够,关键要让人知道你具备这个能力,你才能拥有更多机会。
常常遇到过不少抱怨自己不得志的人:为什么同样的水平,他就能比我获得更多的机会?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你的水平或能力是否让他人知道并认可了?你是否有意识地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写出来、讲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你是否愿意帮助他人?你是否担心即便说出来对方也听不懂?
我们仔细研究当今的头部知识大咖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把某个领域的某个问题讲出来(举办讲座)、写出来(集结出书)并被大家认可,TA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一旦要讲出去写出来,需要将之前零星的知识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总结,反过来又能促进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正向积累,从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
最要紧的是做!做!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倒闭的行业、企业、机构不计其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面临“被下岗”、“被裁员”的尴尬境地。
正是因为之前行业看似的繁荣和稳定,总会给一些混日子的人一个错觉,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认为自己“也有贡献”。
然而市场最残酷但也最公平。
你相信在危机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等会一夜之间被激发出来吗?
我看到更多的现实却是,一个人一旦安逸惯了,就渐渐丧失了勇气和清醒,慢慢地“被养残”,最终划向自我破产的边缘,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