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毕达哥拉斯的“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那时候把其奉为座右铭来恪守,自制力应该算是比较强的。
大学、研究生、即使毕业后工作的前几年,依旧经常会用“战胜自我”、“自制”、“自律”等字眼来鼓励自己。
然而,也就是从两年前开始,年龄成长了,书读得多了,慢慢得沉淀下来,再也不喜欢去战胜自己、挑战自我,反而愈发喜欢宁静平和的感觉。
“所谓成长就是渐渐温柔、克制、朴素,不怨、不问、不记,安静中渐渐体会生命盛大”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句话,对自己温柔,不再强迫自己,随心而动是我在不断践行的。
[1]
校园期间,战胜自己一直都是我最擅长的。从高中起,生活就开始变得非常有规律,给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去执行,学得也是不亦乐乎。
大学期间,尽管每个人都说那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但是我告诉自己“我不要成为许多人说的那样,颓废、无所事事,与高中天壤之别…,我要活出自己的大学”,于是每天运动、学习…,生活安排的依旧井然有序,四年也是满满的充实。
然而,毕业几年后,红红的一席话,才让我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无感,因为严格的自律、克制,我失去了本可以拥有的一些美好。
她说:学院组织宿舍之星评选活动的那天,宿舍八人,只有一个人陪她去参加,其他人都有事情,然而其它宿舍却是全员一起表演,那天她真的很伤心。
如果不是几年后她再次提起,说实话这件事情从未在我的脑子里经历过,我也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无感以及成长的缓慢,竟伤害过最亲的同学、挚友。
工作后,帅帅来北京读博,他和我讲起我大学的许多事情,很多我都已不记得,像听别人的故事一般异常陌生,那是我的生活却被他写入。
四年的校园生活,尽管因为严格的自律、生活规律、思维理性,战胜了不少惰性,但走到今天,才发觉一些情、一些爱、一些精彩就那样被错过。
其实,生活不可能是一板一眼,也不会是一二三四有序发展,某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些额外,给情绪一点自由,在自律中打开自我,给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2]
当然,没有自律肯定也不行。
当我学习对自己温柔的时候,许多事情就不会再去强迫自己,也不会再用量化指标来界定自己,不想读书了就不读,不想运动了就不动…,然而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更轻松了起来,而是多了几分空虚和无聊。
不运动、读书省下来的时间,倘若用来追剧,内心会有负罪感,与同学朋友聚会偶尔为之还可以,就这样大片时间被空置了出来,烦躁趁虚而入,导致心情恶化。
昨天,一篇文章写完,还有时间,想来那就读书吧,可是由于太枯燥,刚刚读出一两页就想放弃,幸亏这时候自律冒出,于是做了两节广播体操,运动片刻,接着来读,停停读读,很快就读了一百余页,成就感浸满全身,心情也愉悦了起来,晚饭后约上山同学去运动,一下走了一万余步。
事实就是这样,自由不等于放纵,对自己温柔也需要适度自律,否则生活没有了活力,了无意义,将陷入无限的空虚和无聊中。
[3]
康德讲“理性为自己立法”。
想来,一个真正充满理性智慧的人,一方面肯定不会是一个无止境放纵自己的人,康德活到八十岁,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散步成为一段佳话,“我应该,所以我能够”也是在告诉我们内在要给自己立法,然后去执行就是了。另一方面伴随着成长,充满理性智慧的人应该也是能够把握住自律与自由度的人,不会受制于任何人,同时也不会为自己画地为牢,受制于自我的情绪和框架。
昨天,首都天气异常清爽,早晨起床后问舍友“要不今天去爬山?”,其中一个立刻说“太突然了,没有心理准备”,我没有再说下去,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许多时候我们以为坚持了自我预设,但其实却错过了本可以的美好和不一样的生活。
所以,自律和自由的度要调控好。有些人过于自律,不允许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节奏,表面上是有个性、坚持自我,但倘若太过了,就可能会过犹不及、失之可怜,没了生活的情趣。有些人过于追求自由,唯我是尊,那是理解错了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绝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管制好自己,因为自己已经把自己管理好了,所以不在受制于人。
一直以来,我都在追求自由,曾通过严格的克制、自律来追求,也曾通过放纵、顺其自然、不管不治来追求,最后我发觉,原来自由不在任何一边,而只在适度自律的随心而动上。成长到今天,我不会再去强迫自己什么,也不会无止境放纵自己,因为我不仅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也需要成长的生命力,如此我会温柔以待,更会孜孜不倦。
生命需要经历,跌跌撞撞不可怕,困难问题不足惧,重要的是在经历中我们不断走向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我知道此刻的自己正在走向日益自由、坚定的大路上,尽管前路茫茫,但我在持续进步中,你当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