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有一次印象深刻的问答。
那时正念着初二,和妈妈逛街,看到了街口对面有一个同班的女同学,我小跑过去和同学打完招呼后再回来继续和妈妈逛,妈妈问我干嘛去了,我随口一说,“看到一个朋友,过去打声招呼而已。”
妈妈问,“你现在能有什么朋友了?是同学吧?”
我不服气,“她是我宿舍的,舍友也是朋友的一种啊。”
当时妈妈并没有接着回复,只是无奈又略带戏谑的笑了笑。
很多年过去了,等我上了大学,才能明白妈妈的那意味深长的笑,现在就连自己都想自嘲一下,“以前,终究还是太单纯了啊。”
8年的宿舍生活,在摸爬打滚中,我开始渐渐明白了舍友这个称呼的意思,大概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我们和同宿舍的那些人的关系,至少听上去也能更亲近一点。
02.
两年前,和很多人一样,我带着美好的期待来到大学,自知自己的自律性没有特别的强,所以经常去图书馆和课室这种学习氛围浓厚的安静地方,看书、学习,呆在宿舍的时间就相对少很多,也因此在四人的宿舍里少了很多和三个舍友的交流机会,加上性格有点慢热和安静,自然就更显格格不入了。
有次吃过晚饭,收拾书本,准备去图书馆,同班一个女同学来到我们的宿舍,问我,“诗音,你收拾东西要去哪里吗?”
在我刚想回答的时候,一个舍友抢在了我的前面,“她还能去哪里啊,不就是图书馆咯。”
语气里,满是不屑和嘲讽。
我张了口的嘴在空中愣住了两秒,再合起来,嘴角上扬,吃力地挤出一个微笑,“嗯,是呢。”
在她的语气中,我读到了自己总去图书馆的行为大概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装模作样吧。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和舍友的关系好像略是僵硬的,看着别人宿舍总是愉快融洽地吃喝玩闹,我也曾责备过自己的“不合群”。
为了缓和我们的关系,我会刻意去找她们喜欢的话题在宿舍聊,每次听到她们笑了,我就心安了一点。
后来,我又发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仅靠一方的刻意迎合就能维持的。
四个人的生活作息、兴趣爱好、性格态度,各有千秋。
最重要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我们的三观都不一样。
有时候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和你的观点大相径庭,又各有理由,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唯一的相交点过后,只能各奔东西。
03.
两个多月前,一个舍友生日,剩下两个舍友私下商量把我的生日提前(我生日一般在寒假,很少能在学校过),两个人的生日一起过,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了两个名字。
但到了我真正生日的那一天,却没有一个人和我说一句,生日快乐。
好像,她们只要把“庆祝生日”这个仪式做到了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每次提起那次她们给我过的“提前的生日”,我都会表现得无比感谢和激动。
其实,内心是有点心寒的,也不知道有多少的宿舍关系会像我们这样,沦落到了需要靠一些表面的仪式感来维持的地步。
我也愈加确认了这个事实,我的舍友大概永远也没办法成为我的朋友。
04.
前几天我在后台问大家最近有没有一些不开心只能憋在心里的事,有个小姑娘哭着打下一大段话,截图给我看。
她曾在大冷天的大早上给舍友们送棉袄,可有次外面下起了大雨,自己又没带伞,于是在舍群里发消息让随便一个舍友来送送伞,可她们相互推脱,都不愿意跑一趟。她看着别人都有舍友来送伞接回去,自己只能看着群里的舍友在“踢皮球”。
“她们没有想过我会怎么样,我也没有收到一条关心的信息,只是觉得人心蛮冰冷的。”
读着让人心疼。
我能明白小姑娘的感受,因为我也曾被大雨困在图书馆的门口,无可奈何。
可我没有像小姑娘一样在舍群里求救,最后是蹭了一个陌生小姐姐的伞回去的。
因为我已经清楚明白到,舍友不是那种有事情就可以随便麻烦的关系。
舍友的友,总是让人产生一种舍友可以随时呼叫的错觉,其实这个词更大的程度可能只是为了听上去有一种友好亲切的感觉,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可以与之掏心。
05.
我曾在郁闷的时候问朋友,“和舍友三观不合,该怎么办?”
她说,“那就尽量避免讨论涉及三观的问题。”
然而,除了所谓的三观,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随时引发彼此心中的不满。
有人喜欢看动漫,有人喜欢深夜挑灯夜读,灯光又影响了别人睡眠,有人在睡前才将衣服丢进洗衣机洗,有人的同学朋友特别多,喜欢来自己宿舍打闹,有人图方便穿了舍友的拖鞋,恰好那个舍友又有洁癖,有的舍友们暗中成了学习上较劲的对象,耍心机偷偷努力……
在初中高中那种十多个人一个宿舍的环境里,即使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但也在较多人数的平均之下,印象也就薄弱了很多。反而上了大学,住在了四五六个人一个宿舍的干净敞亮环境里,大家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每个人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一个小习惯小动作,都可能成为引人不满的导火线。
有的男生不满彼此还可以通过打一架后解气最后和好,而大多女生既不会打架也撕不了彼此,只能将怨恨憋在心里,日积月累,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也就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怕地步。
06.
很喜欢的博主「思想聚焦」曾发微博问:说说大学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点赞数最高的前十条评论中,有一半都是与宿舍关系相关的。
“舍友不是朋友。”
“大学室友交不了心,撕不了逼。”
“室友始终只是室友。”
“舍友不是朋友!合得来是运气,合不来是常态。”
“在宿舍一定要戴耳机。”
几乎句句都是我们大学生的扎心心声。
不是说所有的舍友都成不了朋友,只是在系统随机分配的安排下,我们大多没有和三观相近更容易合得来的人撞个满怀,与之相遇的是在想法、习惯、兴趣上相差或大或小,相处起来需要花更多力气的人。
既然这是已经注定了的安排,与其把力气花在各种小心思的明争暗斗和彼此讨厌中,还不如动脑想想怎样才能和一个宿舍的人和平相处。
07.
如今的我,已经能清醒的接受舍友成为不了朋友的这个事实。
经过对舍友的不喜欢,也遭过舍友的嫌弃,我愈加觉得不要试图刻意去讨好舍友,与之成为朋友,以换得宿舍友好亲近的关系,这样只会让自己在往后的宿舍集体生活中更加吃力。
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和舍友和平相处。
如果能达到长久的和平轻松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朋友又什么重要呢?
前一段时间思索了好久,总结出了以下的和平相处之十项原则:
1. 舍友的缺点和不足,可以温柔提示一下,切忌将其当做玩笑当面或在外无所谓地讲出来,但他们的优点是可以偶尔夸夸的。
2. 自己的事情尽量不要麻烦舍友,次数多了真的会很烦人,比如拿快递,比如忘了带钥匙,比如帮打包带个饭。
3. 所有舍友的物品,使用前请请示对方,至少在使用之后也要告知对方。
4. 和舍友的交谈涉及组织社团的工作或比赛时,请耐心点讲清楚。
5. 看视频或听音乐要带耳机,不要打扰到舍友的休息睡眠。
6. 宿舍的卫生最好轮流值日,并有一定的打扫顺序和规则。
7. 不要和舍友谈尖锐的话题,除非是对方先提出的。
8. 意识到情商低的舍友陷入窘迫的局面时,不妨说几句话来打破冷场,给对方一个台阶。
9. 宿舍可以偶尔小聚一下,但金钱上最好不要有所拖欠。
10. 多说“谢谢你”和“没关系”,关系会融洽很多的。
08.
听说,人与人相遇的概率是0.0049。
而舍友这群人,不仅相遇了,还要在过去和未来的这几年里住在同一屋檐下。
生活还没来得及询问我们的意见,就安排了这么些人走进我们近年来好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也无法抗拒,只能琢磨怎样才能尽力度过这段可能难忘可能难熬的旅程。
不知道该不该用珍惜一词来对舍友关系表达希冀,但如果命运为我们选择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并不是那么的完美顺心,那么我们将要用自己的成长方式去与这些人一起度过那些无法逃避的时光。
这段成长的时光里,摩擦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何去和舍友好好相处,也是我们大学里的一个必修课。
希望,我们在这门必修课里,至少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