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行旅 43
第四十三课 上主是我的生命根源,离开祂,我便一无所见。
进入本课之前,我先用一张图表帮助大家深入以下几课的要旨。由于这几课是「由下而上」描绘心灵结构,故我将以前常用的「由上而下」之图表修改如下:
抉择者/知见(八识,意识功能)
世界/身体(形相,所意识内容)
小我(妄念之境/虚妄之念)
圣灵(正念之境/真实之念)
真知 上主/真实之念(形上)
最底层是上主、一体心境,也是心灵实相所在之处,统称为真知。凡是与上主一致的思维 (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念头),都属于这个领域。它们不具任何形式,书中有时描绘为永恒的生命,有时则称为真爱、上主旨意,以及一体造化。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到分裂之境位于上主层次的上方,由圣灵所在的正念之境开始往上推衍。耶稣在这几课中,不再把真实之念区分为属于正念之境或属于一体心境两种。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显示出我们无需将《奇迹课程》当成一部定义严谨的科学论文看待。耶稣在遣词用字上较为随兴,而且较之于〈正文〉,〈练习手册〉尤其如此。因此,若要精确一点来说,正念思维可说是我们真实之念的倒影。总而言之,这几课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真实之念包括了圣灵为我们保存于正念之境中的真实之念,以及一体心境里的上主圣念。
请继续看图表。在圣灵层次上面是妄念之境,属于小我的领域,我们的虚妄念头都隐藏于此。这些念头投射出去,形成了这个大千世界,供我们的身体存活其间。
由这张图表可看岀正念之境与妄念之境都属于知见领域,而小我的虚妄知见只能在正念之境得到修正,所依靠的即是〈正文〉里所谓的真实知见。正念之心、妄念之心,以及投射出来的世界,全都属于分裂之境,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知见领域」,它与「真知」(即基督自性的家园)可说是泾渭分明。下文马上就会提到。
我们会在随后几课看到耶稣如何一步一步引领我们往心灵深处走,越过外在知见世界,再穿越引发那些知见的小我虚妄之念,而进入圣灵的真实之念。这些已经被修正的念头最后会慢慢消融于上主圣念里。
图表讲解到此,现在让我们开始第四十三课:
(1)知见不属于上主的境界。真知才属于祂的颌域。然而,祂创造了圣灵,作为知见与真知之问的唯一中介。你与上主之间若非还有这一道连结,知见恐怕早就篡夺了你心中的真知了。 因着你与上主的这道连结,知见才得以转变及净化,逐渐导向真知之境。那正是知见在圣灵眼中的作用。因此,那也是它在真理内的功能。
无庸置疑,知见基本上是为了打击上主而形成的(W-PII.三.21-5), 它巩固了我们对分裂与个体性的信念。它的初衷显然想与真知相抗衡,纵然如此,仍可转用于另一目的。
〈正文〉「特殊的任务」」那一节揭示了改变任务或目的一个清晰含意:我们为了伤害所造的一切,圣灵却能将它转为疗愈的工具 (T-25.VI.4)。特殊性属于知见领域,它原是为了伤害或分裂我们而衍生的,然而,一旦改换为圣灵的眼光,它立即变成了宽恕的机会。凡是小我为了与上主分庭抗体或是分裂彼此而想出或做出来的一切,只要我们肯向耶稣求助,全都可以转变为宽恕的工具。改换目的乃是宽恕的基石,圣灵借着它赋予我们此生一个新的目的。
我在研习里不时提到《奇迹课程》是根据两个层次架构而成的,这一段课文便是明显的左证。第一层次反映的是《课程》的形上原则:唯有上主的存在真实不虚,其它一切毫不真实,纯属幻相。〈正文〉开宗明义之言尤为一例: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凡是不真实的,根本不存在。(T-in.2:2-3)
「真假之分」乃是奇迹教诲里头最重要的观念。本段的前两句所陈述的即是「第一层次」的角度:整个知见世界都是幻相,它不仅指我们有目共睹的世界,还包括了我们自认为看到世界的这种知见。分裂的心灵则包括了我们种种的分裂念头、反映这些念头的世界,以及圣灵的修正方案,三者至都虚幻不实。分裂的心灵既不可能是上主生命本质的一部分,也不可能属于圆满无缺的一体生命,所以它永远不可能真的存在。换个说法,分裂之心所包含的一切既非上主的一部分,故必然存在于上主之外;但既然没有「上主之外」」这回事,表示它们根本没有存在的余地。推到究竟,唯有真知之境才真实存在。
「第二层次」纯粹是指幻相层次,含有相对的两类知见,一是充满分裂与特殊性的小我妄见,另一则是已受圣灵修正而且洋溢着宽恕与疗愈的正见。对我们而言,第二层次切身得多,也是《奇迹课程》所要处理的层次-----针对我们自以为所在的处境(T-25.I.7:4),也就是形体世界。总之,幻相世界分为两种知见领域,就是小我的错误知见,以及经圣由灵修正的真实知见。
本段第三句可说是由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的过渡。我们不妨将圣灵理解为「分裂的心灵内犹记得真理的那一部分」,故圣灵的定义乃是:当我们陷入昏睡之际,一并带入梦乡的上主之爱的记忆。请注意,这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其实,我们在那原初之际并非真的睡着了。耶稣在《奇迹课程》使用种种象征手法来比喻真理实相,在此·我们只是仿效耶稣,故也免不了有「双重之隔」的遗憾(M-21.1:9~10)。圣灵代表着我们的正念思维,传递的是救赎原则,成为妄造的虚幻世界与天堂的真实境界之间的媒介或桥梁。圣灵的思维其实就反映在我们的宽恕言行当中,推到究竟,它们反映的其实是我们心内之爱的真实之念。
总结一句,绝对一体不二之境才是真理实相,而宽恕原则我们在虚幻的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生指南;这两个层次整合起来,构成了《奇迹课程》在灵修领域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别贴合现代人的心态。
(2:1~2)在上主内,你没有看的能力。知见在上主内毫无作用可言,等于不存在。
我常常看到奇迹学员拐弯抹角地想证明《课程》说上主真的创造了世界,而且这世界还无比神圣,他所没有创造的仅是我们妄见中那个世界而已。要明白,这种论点绝非耶稣的教导。本句课文说得一清二楚:「在上主内,你没有看的能力。」因为看见本身影射了二元,有观者与所观。因此,知见领域必在上主之外,与「你的生命不再属于眼前所见的一切了」(W-151.12:1)意思完全相同。总之,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看见身外之物,这就恰恰证明了看见本身不可能是真实的。二元与一元,知见与真知,是两种无法并存的境界。唯有灵性才算是真实生命,完全超乎「主/客」或「观见者/所观」」的二元领域之外。为此,耶稣在〈正文〉才会如此描述第一层次:
天堂之外没有生命可言。上主在何处创造了生命,生命就只可能存在那里。活在天堂之外的生命全是幻相。(T-23II.19:1~3)
(2:3)但知见在救恩内却具有极大的功能,因救恩乃是在化解那根本就不存在之物。
这一句话涵括了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化解那根本就不存在之物」说的就是第一层次「分裂不曾发生过」之论。然而,只要我们还相信自己活在梦幻世界里,在梦中反映上主之爱的圣灵便有了存在的目的及任务-------如我们所知的宽恕;《奇迹课程》整个「第二层次」就是围绕着宽恕的主轴架构出来的。
(2:4-6) 知见虽是上主之子为了不圣洁的目的而妄造出来的却也是他重新觉醒于自己神圣本质不可或缺的工具。知见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然而,圣灵却赐给它一个贴近于上主的意义。
这一段与〈练习手册〉〉最前面那几课相互呼应,重申耶稣的教诲:世上一切毫无意义,因为它们的意义全是我们赋予的,目的不过是要证明耶稣那一套错了,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而且分裂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只要我们一开始向耶稣求助,所有的知见顿时产生了意义,虽然这意义仍不属实相层次,但至少是建立于实相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知见具备了正念的内涵,成了真理的倒影;它虽非真理本身,却足以反映出「我们在上主内是同一生命、分裂只是无聊的一场梦」这个真相。真理投在梦境中的倒影即是:我们是身负共同目的与共同需求的同一生命,只因我们拥有同样的小我。
请时时刻刻记得,圣子奥体是一个生命,在天堂就是基督(一体心境),在人间就是小我(分裂之心),这一点对我们的修持大有帮助。为此,圣子奥体内看似支离破碎的每一部分,都具有整套的小我妄念体系,充满了分裂与判断,同时也具有完整的圣灵正念体系,洋溢着合一与宽恕。也因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全都拥有神智失常的一面·活得支离破碎,罪孽深重,同时也拥有神智清明的宽恕,反映出天堂一体光明的生命。由此可知,真实知见之所以具有意义,绝不可能是小我赋予的。因此,能够分辨自己分裂心灵中的两种不同声音,是如此的关键,也是〈练习手册〉的首要目标。
(2:7) 知见一被治愈,便成了上主之子宽恕他弟兄因而宽恕了他自己的工具。
这一段教诲极其重要,也是《奇迹课程》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在此处,我暂时不细述,留待后文再作发挥。其实〈正文〉也不乏类似的教诉,例如:
把你弟兄的疗愈视为自己的疗愈吧,这是忆起上主唯一方法。由于你早已把弟兄和祂一块儿忘了,上主答复你的「遗忘」的方法,就是帮你恢复记忆。(T-12.II.2:9-10)
藉由宽恕弟兄而宽恕自己,这就是救赎原则在人间的倒影,重申分裂不曾发生过的事实。上主之子的一体性,无人可动它分毫,唯有宽恕你,我才会认出我们共有的人生目的。我们以为发生的事,其实不曾发生过;我们仍是上主所创造的唯一圣子,不只与自身也和生命的终极源头始终一体不分。
(3:1~2)离开上主,你一无所见,因为你根本不可能与上主分开。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在祂内做出来的;因为不论你想什么,也是在天心内想出来的。
耶稣在此专指正念心境中的看见、作为与思维,因为小我的看见、作为与思维都是攻击上主之举,目的是要与上主继续分裂下去。为此,在正念层次,一离开上主,我们便一无所见。若想看到弟兄的清白无罪,我们不能不向耶稣和圣灵求助。所谓求助,不过是说:「我宁愿证明自己是错的;我的想法若是错的,上主那一套才可能是对的。」在真理之境,上主一无所见,因为在天堂中没什么可看的,但在梦境里仍会看到真理的倒影,也就是慧见,因慧见乃是建立在上主实相的基础上的。
(3:3)如果慧见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它的真实程度端赖它分享圣灵目标的程度而定;那么,离开了上主,你自然就一无所见。
耶稣再次明言指出,慧见并非真实存在,最多只能说是反映一体实相之倒影而已。反映实相,成了圣灵的目标,也是宽恕的真谛。一旦完成这一任务,慧见便失去存在的必要,它虚幻的本质会令它自然遁形而去。此处所谓的「真实」,属于慧见层次,近似于耶稣口中的真实世界那种「真实」,一如这段引文:
这是旅途的终点。我们称之为「真实世界」。然而,这个名称有自相矛盾之嫌,它好似影射了一个有限的真相、片面的真理,好像在说这个宇宙只有一部分是真的。这是因为真知从不打压知见。(T-26.III.3:1~4)
真实世界的真实程度只限于倒影的层次,是指天堂实相 (或一体圣子)反映在心灵内的程度。它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修正的幻相,即使是最终极的修正,仍不出幻相领域。
第四到第六段的提示与前文一样,都是强调我们的所见以及所想,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
(4)今天你需要正式地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一次愈早愈好,一次愈晚愈好。第三次则可在最方便且合适的时候进行,也就是外在环境及你的心境许可之际。开始练习时,张开眼睛向自己复诵今天的观念。然后环顾四周一会儿,把这观念具体套用在你所见的每一物上。每次练习采取四、五个对象就够了。例如,你可以这样说:
上主是我的生命根源。离开祂,我无法看见这张桌子。
上主是我的生命根源。离开祂,我无法看见那幅画像。
耶稣再次叮咛我们,把今天的观念具体套用在现实生活中。唯有如此,我们才会体验到幻相没有层次之分,因所有的问题都是同一回事;因此奇迹也无难易之分,故所有的解决方法也是同一回事。正如第八十课所言:一个问题,一种解决。(W-80.1:5)
(5)虽然这一部分的练习应该简短一点,但切记,在取材练习时,务必一视同仁,不要擅自挑选或排斥。后半段的练习比较长;闭起你的眼睛,再次复诵今天的观念,然后,让相关的念头由心里自然浮现,为今天的主题增添一些你个人的观点。譬如:
我要透过宽恕之眼来看。
我眼中的世界是蒙受祝福的。
世界能帮我认识自己。
我看见自己的想法,与上主的相似。
只要直接与今天的观念有一点关联的念头,均可采用。虽然念头无需与这观念有直接的关联性,但也不宜与它相反。
上述的练习方法会帮助我们忆起自己确实具有正念之心,故也应该备有正念的眼光才对。认出自己心内的正念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每当我们的心思落入小我的判断时,便成了我们最好的比照对象。这一对比,等于将判断带入了慧见,给予我们一个作正确选择的机会·领悟出我们真的是蒙受配福的上主之子。
(6)你若发现自己开始分心了,或发现某些念头分明与今天的观念不一致,或者你好似想不出任何东西时,不妨张开眼睛,重作前半段的练习,然后再试着回到后半段。不要把练习拖得太长,以免在无关的杂念里打转。必要时,不妨随时返回练习的前半段。
这是我最常引用的一段引言:你过于放纵自己杂念纷飞,任凭心灵妄自造作〔即你的种种投射〕。(T-2.VI4:6)
在本课中,耶稣沿袭〈正文〉的精神,叮嘱我们要对自己的小我念头更加提高警觉(时刻觉察)。要知道,这些念头并非不请自来的,它们都是小我为了阻止我们完成练习的目标而设计的抵制伎俩。小我最不乐见的,莫过于我们慢慢学会去质疑它那一套分裂、判断与特殊性的思想体系了。
(7)今天「短式」练习的形式,可以随着当时的处境与事件而自行调整。例如,当你与某人会晤时,试着记得默默地对他说:上主是我的生命根源。离开祂,我就无法看见你。
这一练习可以同样地运用在陌生人或是你的亲人密友身上。其实,若能不作此分别,更好。
这里又回到我先前反复强调的一一个重点,耶稣有意帮助我们把他的教诲普遍套用到所有的事件。如果我们只练习套用在此事上,于彼事则否,成效便大打折扣,甚至抹杀了这一路所学习的功夫。耶稣特别提醒我们勿做亲疏之分,这一刀就刺进了小我「特殊关系」」的心脏。他又一本〈正文〉的精神,呼吁我们早日化解自己的特殊性,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圣子奥体的一部分,绝无例外,一如〈正文〉所言:
上主是大公无私的。祂每一个儿女都享有祂全部的爱,祂平白施予每一位同样的礼物。……….上主之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我每位弟兄都是特殊的。(T-1V.3:23,56)
在形式层次,我们当然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建立起同等亲密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有心选择爱作为自己的生命真相,自然不会将任何一人排除于此爱之外。如此,我们便从小我所着眼的形式脱身而转向内涵的层次了。
(8) 这观念也应套用在今天可能发生的任何场景及事件上,尤其是那些好似常惹你心烦的事情。你不妨采用下面的格式:上主是我的生命根源。离开祂,我就无法看清这件事情。
耶稣再度重申随时儆醒的重要。只要一起烦恼之念,不论大小轻重,也不管我们认为谁是加害者,立刻向圣灵求助:「我心里有些不安了,请给我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此事。」
〈正文〉第五章的最后,耶稣告诉我们,心里一旦不安要如何排解,而这一串说法,摆明了只有我们能为自己的不安负责,那完全不是任何人的责任:
我必已作了错误的决定,因为我没有活在平安中。
既然是我自己作的决定,我也能作出另一种选择。
我愿意作出另一种决定,因为我要活在平安中。
我无需感到内疚,因为只要我给圣灵机会,祂就会化解那错误决定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我决心放手,让祂为我「选择上主」。(T5.VII.6:7~11)
投射的防卫伎俩就这么被化解了,我们把责任交还给内在的那位抉择者。
本课最后,耶稣作了一个结语:
(9)你若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对象,只需复诵这观念的原有形式即可。今天试着不要忘却这个观念太久,你才会忆起自己在世上的任务。
耶稣这么说,显然是不希望我们感到内疚。他只提醒一下,我们作这个练习·既然是想学习《奇迹课程》的教诲,那么,练习时便不能不警觉小我的妄作。我们在前面已经屡屡看到,随后还会不时看到,耶稣劝勉我们敏锐觉察自己内心生出的抗拒。唯有如此儆醒,才能不受困于恐惧而作出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