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翻看了一本《弟子规》和《孝经》的启蒙书,在书的后部分,我第3-4次看的内容,就是电子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其中一点对我们大脑的创意、开发没有益处反而害处多多。
我有些感受,当自己捧着手机的时间长了,眼睛不舒服,干涩,视力模糊,脑袋发沉,木木的。有意识的训练自己,没有必要的时候,把手机转换成书本,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今天,在不忙的时候,拿起这本佛书,看了15页。其中有一节是《问有五种》,这当中,有可以答复的,也有可以不答复的,帮我做了一个梳理,建立我自己的认知。下面我把《问的五种》写下来。只愿有人也能像我一样,有些启发。
〖一、不解〗
第一种是“不了解”。不了解、不明白,当然要问,这是一定要答复的。
回顾我以往的历程,是阶段性的发现自己的变化。刚入社会那会儿,好多不明白,满眼的疑惑和求知欲,也不敢多问,心里会有负担,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笑话自己笨,担心被轻视,连这个都不懂之类。也担心别人说了,自己还是不懂,麻烦别人,心里难受。
随着自己接受的训练和环境的影响,观念也开始改变了,干嘛担心别人会笑自己呢,自己会了,才是真理,要不会,那才是可笑呢。因为怕别人笑话自己,而不解除自己的问题得到成长,以后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解决,那才是傻瓜,那就是等同在地方反复的摔跤嘛。
就这样,勇敢的迈开了自己发问的脚步。那会的我,就像一位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满满的疑惑,好多的问题。
再后来,我开始意识到,我能遇到这样的疑问,我相信也有人会遇到跟我一样的疑问,这样我就可以帮到他了,多好呀。
到现在,这个习惯还是在,跟人沟通时,我在乎之处,又还不太明白,我会再三的问,直到理解了,可以融为自己的部分。也会寻找其他的方法,比如资料,视频啥的。有些,也不会执着,因为我知道有些解答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如此,我在工作中,进步成长总是很快的。
〖二、疑惑〗
第二种是“疑惑”。虽然明白,不够透彻,这个要问,也要答复,帮助他断疑生信。
断疑生信这点,真的太重要了。人的认知有限,在自我认识的范围内,真的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正确、得当。真的需要别人给予确定、认同、建议,来坚定自己的信心。我就有这么一段较长的历程,现在明白了,那会是依赖他人,需要他人扶持的阶段,是自我独立前的必经之路。可是,如果依赖感持续时间很久,那么,可以说是缺乏自我主见,自信心不强了。
所以,我相信,经验丰富的、有底蕴和一定高度的人,他们的建议和认同,就很重要,就是一种很有推动性,给人勇气和自信的力量。
〖三、实验〗
第三种是“实验”,看看你知不知道,等于是学生考老师,可以不答复。你要观察他问的动机,动机不好,也不答复。
这样被考验的情况,我有遇到过,那会的做法就是,去证明,去解释,解答问题,心理就是恐惧,恐惧什么呢?恐惧别人不相信自己。其实,就是对自己不自信。没有去考虑对方,对自己是不是尊重。同时,也告诉自己,以后请教他人问题时,一定要真诚。
〖四、轻触〗
第四种是“轻触”,就是用轻慢心随随便便问的,没有恭敬心、没有诚意,可以不答复。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有一些人提问题向世尊请教,世尊有时候答复,有时候不答复。
〖五、利乐有情〗
第五种是“利林有情”,自己虽然透彻明了,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够,不能服人。众生有这些疑惑,可惜他问不出来,代替众生问,这是大慈大悲,这一定要详细讲解。
这种心胸的人,真的有智慧,谦卑的放下自己,明知故问,替大家提问题,帮助大家解决疑虑。按现在企业的话说,就是技巧,懂得借力使力。道德层面来说,是责任心。品质来说,就是助人为乐。
所以,这样的人提出的问题,更要好好的解答,重视。身边遇到这样的人,当珍惜。
身边所见的书籍多了,受到熏陶的机会也增多,尤其是圣贤类的书籍,偶尔的看看也能受益良多,有些疑惑点,自然的就化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