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豆豆叫兽
偶然间,想起一个育儿趣事。
记得家里宝宝刚刚学会说话,咿咿呀呀会蹦跶几个字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有事没事去问他一些问题。正儿八经地去“征询”一下这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倒不是为了体现“家庭民主”,更多的只是为了让孩子多多开口罢了。
但一段时间下来,我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每当被问到“好不好”,我们得到的回复大多是“好”。
每当被问到“要不要”,我们得到的回复大多是“不要”。
例如:
问:“宝宝,我们下午去公园好不好?”答: “好!”
问:“宝宝,你下午要不要去公园玩?”答: “不要!”
这真的只是巧合吗?我沉下心来分析,觉得这其中还隐含了一个大大的道理。小朋友虽不一定完全明白每个问题,然而单单将“好不好”与“要不要”拿来对比一番。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小朋友在接收到信息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在问“好不好”的时候,大人的姿态显然更低一些,征询和请求的意味更浓。孩子答应“好”的概率更高,是因为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刻被放大了。
然而,在面对“要不要”一类问题的时候,孩子眼中的大人拿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孩子沦为是被施舍、被给予的对象。孩子回答“不要”的概率则变得更高,或许是在证明,他们通过自己也有能力得到或者做到,不需要你们大人的“施舍”。
所以,我们需要举一反三,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就沟通这件事本身来说,双方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将“征询”的意思转变为“要求”和“命令”。即便是三岁小孩,也会产生与生俱来的“抗拒”,从而回复你“不要”,何况是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