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也说春秋,我也说春秋。
春秋,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二是指《春秋经》。三是指春季和秋季,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四指人的年岁。
一:春秋时期
周朝灭亡商朝后建国,史称西周。建国之初,分封诸侯。分封,是指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周初“分封制”是指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国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周王是天下的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西周政权还实行了著名的两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两岸,又分为两部分:文王作丰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镐京在河东,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庙的所在地。陪都“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国国君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晋国、郑国)立周平王(宜臼)为周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东周分三个时间段。一是春秋前,从公元前770年到春秋时期。共49年。二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共269年。三是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共197年。共计515年。
春秋时期特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这一段的中国历史。
二:《春秋经》
《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接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真正有系统的、有文字可考的可信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春秋之前的历史,只能从其他书籍如《尚书》、《诗经》等书中推断出来,并非不可信,只是缺乏系统性。《春秋经》的问世,中国才有系统的、明确的、可信的历史记录。
《春秋》的开创之功是无可争辩的。它是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后来的《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春秋经》太简单,只是一条条死板的历史记录。不但记载鲁国的事情,还记载天下各诸侯国的事情,以及与鲁国的外交往来。实际上记载了天下各国之事。
三:春秋三传
一条条的经文,自然需要有人解释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这就有了春秋三传和《国语》这本书。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国语》是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是对三传最好的补充。
三传解释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公、谷重点在阐发经文之中的微言大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较略。《左传》则重点记录历史事件,对其中的大义也有阐发,但非重点。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历史的专门书籍,意义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西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一书按编年体记录历史,但也有一个缺点,将天下各国的事情统一写在一起,读起来感觉混乱且不连贯。当然,春秋期间的历史本来就是混乱不堪。
笔者从《左传》出发,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历史分别摘录,写成:周、晋、鲁、楚、齐、郑、宋、卫、秦、陈、蔡、吴、许、莒、越诸篇,各国按年编撰,多国参与的共同事件,各自从本国角度出发叙述,有简有详。重点参考其他二传及《国语》,兼采战国、秦、汉时代诸历史著作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左传所写事件甚繁琐,且人物众多。分门别类、分各个国家整理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读懂春秋时期的历史。希望对史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人能力有限,编写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2020年2月28日志
��p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