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连日的阴雨天气终于告了一段落,大好的春光就在眼前,真的不希望大家还依旧宅在家里,何不跟对象,对好友两三个一起出去踏青,因为2天后,连绵的雨天又要重新回归了。对于昨天浪了一天的我来说,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周末, 今天是需要坐下来静心写文字的时候,希望下一个踏青日也赶紧到来。
几个月前在樊登读书里听了一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的名作《思考快与慢》,于是早早将其安排进了自己的书架,2月下旬将其作为2021年的第七本书开始阅读,说实话,最开始的阅读推进得很慢几乎都想放弃,一是因为专业知识太多,二是读了一些之后深入下去的内容确实不是我所感兴趣的。至于为什么一直坚持读下来了,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强迫症在作祟,总是想做到有始有终,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坚持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于是我尽量让自己投入到阅读中去。
关于思考,像书中说的系统1跟系统2, 关于同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有浅层与深层次思考,当只看到表象时我们启用的是系统一,但是当问题没有表象看起来那么简单时, 我们往往会启动系统二进行深入思考。
全书分为5个部分:
1. 系统1与系统2的思考;
2. 启发法与偏见例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法等;
3.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例如好多人利用大众的心理去算命,去对某个人的未来进行预测,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分析,未来并不是随便可以预测的)
4. 选择与风险 (例如风险与财富的选择,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法院关于一些社会性事件评估结果的逆转,框架效应对人判断的影响)
5. 两个自我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这5个部分的内容都是通过不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与不同精心设计的实验得出的结果来进行阐述,这让我们明白,原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好多事情都被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也反映了因为思考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事情结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关于医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A表述为如果手术能保证90%的存活率; B表述为如果手术会有10%的死亡率。 其实两句的话的意思不一样,大部分接受实验的医生会去选择A。
全书引入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一些专业用语。如果说读这本书,我只能说我第一遍是在粗略浅读,当我真的坐下来去整理总结的时候,其实我对其的掌握与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对书中多种案例,我目前的思考是快,希望再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并进行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