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清明节既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踏青觅春的日子,包含着人们对生死的辩证思考,生死悲欢在清明节得以统一。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2006 年 5 月,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 12 月,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同时列为法定假日。清明是节日,也是节气,自然与人文相融。清明寄托着绵延千年的文化情思,体现出民族认同的家国情怀,人们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祭扫先烈,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革命精神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守正出新中完成文化的传承?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传播者,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宣传包括清明在内的文化,有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随着旅游业的复苏,不少地区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为契机,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了很多红色旅游线路,通过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重温峥嵘岁月,倾听历史回声,既能欣赏景区的美丽风光,又能磨砺革命精神,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是寓教于乐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