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去年上海一位5岁孩子简历的事件吗?堪称是“别人家孩子的简历”,长达15页之多,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性格、爱好等七大方面。
爸妈都是复旦高材生,现均在上海任企业高管,妥妥的“复(旦)二代”,还在简历中说道:
“我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现在已经会唱百首古诗。”
“我从三岁开始游泳目前已经学会自由泳。”
“我从四岁半开始学钢琴,现在准备报考英皇二级了。”
“我已经学了4个月围棋,取得了11级证书。”
..........................
很多家长看完这份简历都说受到了1万点的暴击:“这拼的是爹妈呀”觉得”自己做父母太不合格了““我的孩子起点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工作;从买学区房到报辅导班;从上暑期训练营到游学留学拼的都是爹妈。
这样的社会环境,让父母不得不焦虑,我们想要拼命地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创造更好更高级的学习环境。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鄙视链“如果你开不起奔驰宝马玛莎拉蒂,买不起学区房,送不起孩子去国际学校,报不是起英美暑期夏令营,不能请最好的老师给孩子辅导,去不了游学留学”你就不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不配对孩子教育上心,更配不上拼爹!
在这样的鄙视链下,站在鄙视链末端的父母更加焦虑,给孩子什么教育才是最好的?
其实我承认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拼爹拼妈”。看了《银河补习班》之后和小芝麻爸爸激烈地讨论过剧中邓超饰演马皓文的教育理念。
一个没钱、没权、老婆和他离婚、锒铛入狱,连一个完整家庭都无法给儿子的男人,可谓是站在了鄙视链的低端了,是最没有资格谈拼爹的父亲吧?
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但在升学压力的威逼下大多只注重应试教育,就像剧中的教导主任一样只看重成绩和升学率。一堆堆作业压成山,放学后还参加各种补习班,我敢说像小芝麻妈妈这样的普通父母没能力带孩子脱离这种应试教育的环境,就只能放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教育。
其实《银河补习班》中的父亲马皓文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学校脱离应试教育,他向教导主任打赌:
到期末考试,马飞会从班级倒数的成绩,考到全年级前十。
不到怎么办?
那就随你开除。
而马皓文只是给儿子开了个《银河补习班》来平衡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个“银河补习班”就是家庭教育,这是小芝麻妈妈特别欣赏这部片的原因,注重家庭教育,拼的是爹妈的教育方法,拼的是爹妈的教育格局。
我们没办法逃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只能从家庭教育入手,就像剧中马皓文的教育方式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去影响孩子。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马飞妈妈改嫁之后把儿子送进重点学校寄宿,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她还认为自己尽了母亲最大的责任:送儿子上了重点学习!寄宿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对于这种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小芝麻妈妈认为马飞那样环境长大的孩子,而且他也还没有度过青春期,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关心引导,过早地切断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认同,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建立自信。
所以马皓文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儿子走读”。把儿子带在身边,生活上悉心照顾,精神上不断给予鼓励,告诉他“你是这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一步步打破他原先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我价值认同感,找回自信与自尊。
这就是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力量,也是“拼父母”的第一步。
知识的力量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幕,在建筑工地上需要爆破废弃建筑,马皓文利用连通器原理在儿子面前展示了懂知识对工作的帮助,还对一脸崇拜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说“这,就是知识的量”。在路上还补充道:“这叫连通器原理,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地方的压强相等,初中物理你就会学到这一课的”。那一刻,在马飞眼里第一次看到了学习的欲望。”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灌输教育知识,让孩子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原来学习是这么有用的。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本就想不到利用知识原理来解析,也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教育。
这就是“拼父母”的第二步了,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不要认为知识只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在书本里。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补充,家长要在适合的时刻点亮孩子对知识的热情。所以被知识点亮的马飞就会说:“而我也慢慢发现一旦你真的开始用心倾听,黑板上那些貌似枯燥的知识都那么新鲜有趣”。
成功的定义
马飞跟爸爸说,妈妈告诉他,学习的目的是上清华北大。爸爸说:No,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以学习成绩来定义价值,用考上清华北大来定义成功,我想应该是很多父母给孩子解析成功的标准吧。
但事实上,成绩能定义成功吗?
有些孩子虽然考上了名校,却读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心充满痛苦与戾气,精神空虚,甚至抑郁、自杀。表面看起来成功了,却耗损了自己。
而《银河补习班》中在马飞即将期末考试之际,马皓文毅然带着儿子去看航展,满足马飞的愿望。这个镜头我很感动,不被应试教育羁绊着,以另一种教育方式去满足、发展孩子的兴趣。
像马皓文这样的格局,我想很多家长都做不到吧,这是“拼父母格局”拼的是教育格局。
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电影那么理想化,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都不敢用孩子的前途去赌、去试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无论出了多少部教育题材的电影,我们依然会迷茫和困惑,但它给了我们一种思考和启发,对家庭教育的探索。毕竟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去观察去思考,任何人的成功经验都不能照搬,不能简单地复制。
正如里面的台词 “别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的脑子要一直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