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一 来自《第一章 思维模式》 P6
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照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擦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们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是不是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每个人想做什么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积极性并接受过适当的教育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你是否知道,达尔文和托尔斯泰在小时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 Ben Hogan),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童年时完全肢体不协调?摄影家辛迪•谢尔曼( Cindy Sherman)几乎登上了评选20世纪最重要艺术家的全部榜单,却没有通过她接受的第一个摄影课程的考试?还有杰拉尔丁•佩奇( 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员之一,曾经因为缺乏天赋而被建议放弃演员梦想?
「I,重述知识」两种思维模式的含义 请简述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含义。
固定型思维认为智力、能力、天性是先天的、注定的、一成不变的,如果不能自我证明就代表自己无法企及;
成长型思维认为品德、个性、特质等等人身上的才智虽然千差万别,但每个人都拥有不确定的潜能,尽管不能个个都变成天才,但经由某些恰当的教育和持续的训练,技能是可以习得的、才智是可以重塑的、一定的成功梦想是完全有希望达成的!
「A1,激活经验」两种思维模式的人
写一个你认识的某个沉浸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的人。他们是怎样不断证明自己的,以及他们对错误和犯错怎样高度敏感。你是否想过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现在你可以明白他们为什么了。
写一个你认识的某个擅长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一个认为重要特质可以被培养的人。他们有什么应对障碍的方法,他们用来自我提升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你是否喜欢,是否会用来提升你自己?
固定型思维代表——“人家的”表姐
这是听人口述的故事:某人的表姐一出生就呆头呆脑,很多时候好像总比人慢半拍,她自己也是一脸懵到底,长大做事没谱。有时候跟她聊,说你要不然去文化馆也学个“十字绣”,她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嗯,不行不行!我肯定学不会,你看那么多颜色的丝线,还要数针脚,绕来绕去麻烦死了……”
成长型思维代表——华丽“跨界”的私企老板
我原来单位的老总是建筑业出身,年届55才喜爱毛笔书法,无意中结识了一个全新的圈子,竟然从操办书画院,到开办美术馆、张罗过继美术展,如今不仅他本人的书法水平一日千里,艺术副业还在区里、市里、文化主管部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他还兼职张氏家族的名人故居管委会职务,那里可又是一个维护家族、传承家风的传统阵地。可谓方方面面都露了漂亮的一手。
他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我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并在借鉴:
比如他从小毫无基础,还因历史政治原因没资格上学,文化水平不高,但自从拿起毛笔,就凭着做手艺的眼力劲儿偷师学艺,观摩大师如何握笔、落笔、行笔,比如公司里我之前自诩不是也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他就会积极邀请我们这些他称为“军事、智囊”的人去点评,提前说怎么说不好都不要紧,他作为老板也还真大肚能容受得了当面批评;还拿个平板下载书法字典,每次创作就照着米芾、王羲之的法帖练字,反正也不怕人笑话,不怕浪费纸墨,就一口气写写写,全部挂在墙上,挑到满意为止……他总说:当下一次再看觉得自己这次写得哪儿哪儿不足,就证明又有进步了嘛。
办展览、造故居对他也是全新的工作,他就用同一套路:去人家那里现成的名展、名馆参观考察嘛,带个相机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拍下来,人家怎么个思路策划,一边聊一边学心法,一圈下来,靠他的阅历、判断三分三就逃不过。比如14年马来西亚那次应邀出席人家收藏家的金婚庆典、壁照的铜雕工艺等等,我都是亲眼所见,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