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
一
1、“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有时简称《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2、“《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3、“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4、“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
今天我要做的是一件荒唐的事,因为我也没有学过医,也不懂科学,为什么讲这个《黄帝内经》呢?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站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的立场,我是倚老卖老,必须要献丑,贡献给大家。目前西医跟中医闹分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国家的中医,依我外行的来看,也成了问题。对于基本的医学《黄帝内经》,学中医的好像没有真正好好地去读。原因是现代的教育,大家从简体字入手,不懂繁体字,所以读古书也成了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广很多,诸位都轻视了它,因此我不管自己的年龄,愿意来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开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题目就要注意了。天真这个“天”字,不是上天的天,这个“天”字,有时候代表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哲学的天,有时候代表天文学的天等等,学中文要搞清楚。
5、“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西方哲学讲人类世界的来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到现在还下不了结论。换句话说,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如果说西方有哲学中国没有哲学,你完全错了。中国上古就是探索这个问题,从我们唐朝的古诗就看得出来,可惜大家年轻没有好好读。我们当年是读来的,所谓读是唱歌一样念。
有一个故事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里,有很多好句子,其中有些名句,是关于哲学科学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世界上哪个人先看到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几时开始照的?这个是哲学科学哦!大家却随便把它当文学看过去了。
6、“文史哲不分”
所以我常常批评自己,也批评学西方哲学的朋友,你们西方讲哲学、科学,又分家又分类的,我们中国不是;我说中国的文化没有哲学家,因为中国文化是文哲不分,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第二是文史不分,哲学家都是史学家,都是懂历史的。
譬如司马迁,大家认为是史学家,我说你们完全错了;司马迁除了写《史记》以外,他的八篇大文章“八书”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经济,什么都有。他是个哲学家,走的是道家的路线。又譬如讲到《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家。所以中国文化哲学、经济、政治、文学是不分的。
7、《上古天真论》
刚才讲了这两句诗的感言,这跟我们讲《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呢?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文字搞不清楚,历史搞不清楚,就有些麻烦。譬如说《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是讲天。我们晓得“一”是一画分天地,上面代表形而上的,再加一笔和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了,天地人是这样来的。所以“一”的上面是“上”,下面是“下”,文字的来源是由画图象形,包含了很多内容。《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两个字,就是形容孩子“天真”那两个字,我们已经用了五千年还在用。这个天真的“天”代表了本体论,表示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来源。
8、“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
《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这一本书考据者有所怀疑,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闹的;外国人更要批评,认为这本书的内文不是上古的,好像汉朝以后魏晋的文章那么漂亮。上古时期会有这样好的文章吗?看来学者要把自己的祖宗看瘪了。
这个属于考据学,我一辈子注重考据,但不赞成考据。考据学要注意学问,但是不要迷信。现代人最讨厌的是太迷信科学,比迷信宗教还可怕。因为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这是有关《上古天真论》篇名要注意的。
二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我们上古的老祖宗黄帝,“生而神灵”,旧的记载是“生而能言”,生出来就会说话了,这里还客气一点说他神灵。现在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乱扯,其实印度也有这种记载,说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站起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印度人的扯谎同我们一样吧!很多啊!历史上也有记载,说有人生下来就知道前生的事。其实,这些都是讲生命的神奇。
这里《黄帝内经》改了一下,客气地说“生而神灵”。这两个字严重了,神不是神经病,是通神了,非常灵明。简单地说,他生来就有先知,什么都知道。
2、“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弱而能言”,这个弱不是体质弱哦!我们古文叫弱小,年轻少年叫弱小。所以我们的文学上二十岁称为“弱冠”。中国的规矩礼貌,男人到了二十岁,开始梳头发戴帽子叫弱冠之年,这个要注意。弱而能言,如果你中文不懂,看成黄帝身体很弱,那可不是古文讲的。
“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作人非常规矩严肃,就像大人一样懂事。
“长而敦敏”,长大成人了,二十几岁,非常厚道而且绝对地聪明。
“成而登天”,黄帝活了一百多岁,在我们的历史上,尤其道家,认为黄帝是升天的,所以古文有一句话“鼎湖龙去”。鼎湖要考据了,有的说在黄山上,有的说在浙江。黄帝活一百岁不干了,走了,变成神仙骑上一条龙就飞升了。历史记录很有趣,像皇帝死了叫“登遐”,是说皇帝要飞升了;因为不好说死了,只好拿这个话来恭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