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从20世纪初叶我国学堂开设乐歌课开始,即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始百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期
第一阶段“萌芽期”大约在20世纪初叶。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学堂乐歌一般指清末民初时期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也指为学堂唱歌所用而创编的歌曲。清末政府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新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废科举,兴学校,养人才,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创办新式学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教育法规文件中将音乐课列入学堂的正式课程之中。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发展,许多学堂相继开设了音乐课。学堂乐歌产生于清末民初的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
学堂乐歌产生于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它的大多数作品表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这些主要体现在乐歌的歌词之中。中国学堂乐歌的曲调大多采用日本学校唱歌集的旋律,其中有日本的歌曲,也有欧美的歌曲,这主要是由留日学人传入国内的,许多乐歌是用日本的旋律填上新词而制成;另有一些学堂乐歌是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
在学堂乐歌兴起的初期,音乐课基本上是单一的唱歌课,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是学堂乐歌教授方法方面的探讨和讲授。另一方面,为课堂唱歌伴奏的乐器多为风琴和踏板小簧风琴,由于钢琴价格过于昂贵,只有少部分学校购置钢琴。钢琴、风琴等欧洲乐器的传入并用于学校音乐教学,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有些学校同时开设乐器教授法的课程,这在政府颁布的教育文件中也作了明确规定。
2、准备期
第二阶段大约在20 世纪20 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课堂唱歌教学,进行美感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培养德性。这一时期,美育被列入政府颁发的教育方针,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受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是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宗旨。
蔡元培提出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它对后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部据此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教育的章程,其中对音乐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此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确立。
20世纪20年代之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学校音乐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中小学校普遍开设音乐课。
3、 起伏期
第三阶段“起伏期“大约在20 世纪 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4、 发展期
第四阶段“发展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恢复。1986年国务院在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有关文件中规定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此,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消逝了近30年之后,又重新写入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之中。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得到确立。
5. 小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学经历了萌芽、准备、起伏、发展四个漫长时期,才初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从音乐教授法,到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及教学法,再到今天的音乐教育学,可以看出我国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作为音乐教授法、教学法的音乐教育理论,仅局限于从音乐教学活动的内部来考察音乐教育;而作为音乐教育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则同时从音乐教学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来审视、考察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中国音乐教育学是伴随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前进步伐而发展的,上述历史表明,哪一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哪一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同时音乐教育学也得到顺利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美育,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学校音乐教育呈现繁荣局面,音乐教育学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