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窦文涛”。五个字的一句话,让在场的窦文涛怔住,也让他无不动容,差点落泪。也确实因为窦文涛,我也才有机会读到《悲喜同源》。如若不是窦文涛的节目,我只是简单知道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上的主题歌曲我和你,也还能忆起最初萦绕在耳边的清新舒缓之美,却从未想过探究它背后的作曲家及故事。也是机缘使然,十多年后,竟会想着去了解这个作曲家(陈其钢),虽然自己真的五音不全。
悲喜同源出自《庄子·逍遥游》:“人之生也,固有死也。人之死也,固有生也。喜怒哀乐,亦复然。进退存亡,亦复然。是故,治人者,不能以喜怒哀乐之变相惑也。”虽然也曾草草地读过庄子,可能是当时经历有限,真没有对此有很深的印象。直到看了两次对话的节目,也直到这两天废寝忘食地将此书读了两遍,内心多少地才有所体悟。荧幕前的陈其钢,第一眼能感受到他的虚弱与无力,但再看,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真诚与坚韧的力量。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的个人自传,他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经历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全书总共有十九个篇章,三百多页的字字句句间,真诚是他行文的最大特点。里面的资料丰富:有他人的日记,有他人的书信,有他人的访谈…里面的人也鲜活生动:父亲的身教,母亲的润物细无声,大娘的质朴与勤勉,恩师的教诲,贵人的援助之手,恩师不遗余力的教诲与支持,伯乐的爱惜与推崇…这么多个奇缘,这么多个遇见,由此足以见得他的至诚。
生于五十年代的他,生于干部家庭的他,享受过家庭的温暖,感受过中西兼容的家庭氛围,也受惠于富得流油的精神和文化土壤,因此,他会说“无论社会环境是好是坏,只要家庭环境好,人就不会形成内伤或埋下病根;”他也才自然会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无论别人怎样看,怎样说,怎样做。
六七十年代的他,于经历中体验人生的五味杂陈,磨砺自己,又学会独立观察和思考,也在此期间受到黎耘(未来的妻子)的影响,努力练习钢琴,为后来走上音乐之路打下了基础。
1977年,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他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辛,挤进了大学之门(当时作曲系只招收15名学生,但有2000多人报考,在邓小平的批复下,名额增至26名,竞争确实如他所描绘的惨烈)。在此后的求学与创作路上,他遇到了很多的恩师,贵人与伯乐。其中,最为有名,也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就是,他能成功拜师梅西安。因此,他会记录当时的幸福感如下“但是,这件不可能的事儿,发生了,所以这种幸福感,不是一刹那都会过去的。那天晚上以及之后发生的事情带给我的幸福感,一直延续到今天。它的维度之大,远远地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与梅西安是否伟大无关,它更多关系到的是做人和做事的方法、态度以及努力与成就之间的逻辑关系带给我的精神遗产”。当然,还有他偶遇的贵人—老海员与老建筑师。萍水相逢,但一个自掏腰包,为陈的妻子做担保,让他们在法国相逢;一个无私地将自家房子让其居住。其实,我不太愿相信仅仅只是他们的善良与他们间的结缘,更愿意相信陈身上有很多能打动他们的东西,如谦逊,真诚,努力等等。
他心中的伯乐并不是说发现了他,特意支持了他,而是借由机会遇到一起,并且愉快工作过的人。他心中的伯乐,是在重要关头发现他、认同他、支持他,让他有了更宽的视野,发挥更多的能量,给予他更多机会的人。但是,他又能坦然面对人性的弱点与缺陷。虽心里可惜,但他却说都有所受益,对人的多面性和利己主义更能理解。也正是各种好的抑或“不好”的经历,让他成为了今天的他。
再细看,才发现不只是我和你出于他之手。原来,耳熟能详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亦是他的作品。
他也说伴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增长,教训也伴随而来。如若说遗憾,那就是他自己将身体健康排在了末位,未引起重视,以至于身体难以抵御疾病的暴发。很难想象,发病之初,他一个人驾车疾行,同时,又遭受咳血的场景。所幸他的镇定,打了救援电话,防御了最糟糕的情况。病中的他,有过心理障碍,但有人鼓励他“一脸皱纹也没关系,阅历、沧桑是美,和善、理解也是美,智慧、悟性更是美”,因此,绷着的他消失了,迎来了坦然的他。
字句间的他真诚,谦逊,也能感受到非凡成就背后的努力:每天六个小时的练习,书桌上,墙上,床上的单词条…当然,失独时的他,那些文字模糊了我的双眼。其实,他儿子的作品,曾在奥运期间匿名的作品中夺颖而出,但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取消了。生病期间,他儿子与妻子冲破重重阻拦,丝毫不担心传染不传染的问题,相互握着手,传递着温暖。于他,家是避风港,是加油站,是大本营。没有家,他可能是浮草,是飘叶。可就在他出院不久,就接到噩耗。不知他是如何坚挺过来的,也不知到悲痛的他是如何理智决定,在现场只待了一个多小时,只因他不想其他工作人员陪他们。原来,善良与教养真的是会刻在人骨子里的。他也曾像祥林嫂一样悲伤,但在汤唯“这件事是您家事,与他人没有关系,总这样让人误解您在乞求同情”如此的劝解下,骤然惊喜。生活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却徐徐打开,他决绝地离开了闹市到山村生活,投向了更宽阔的世界—躬耕书院。于是,也才能跟着窦文涛的视角与镜头,窥得那个桃源一角。
内心的源流是他音乐的出发点,是他追求艺术的方向,就如同他追求的生命与人合一,做音乐是要把生命放进去的事情。读完其作品的我,是一芥子,只知道我被其深深打动,做不到至善至美的评价。只能引用窦文涛之语:一位命运刻痕极深的斗士,一位认真生活、工作与思考的艺术家,如此奇遇,如此悲喜,如此坦直,如此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