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先总结后计划,这是惯例。
年后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模式,休假模式转到工作模式,考勤,开会。直到觉着是该好好工作,状态立马亢奋。
新年得有新气象,
一年之际抓住春。
大多数业务经理都会暗下决心,今年必需努力了,年终奖励得和谁谁一样多。
我也一样!
一月份就拟好的工作计划,制定的全年目标,暂停在春节,给撂下了!
再翻出来,全年团队销售目标:6600万,具体措施8条。发现总的思路有了,但太笼统,可操作性不足。
如何才能完成自己定的总目标呢?
目标分解,细分到每一个业务员。
然后帮助业务员完成下达的目标,总目标不就完成了吗?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业务员,现在的我该怎么做?
参考前两年的月度销售量,把2018的个人年目标细分到每一个月(考虑春节因素按11个月算)。
举个栗子:假设某业务经理年目标是660万,等分目标每月60万。以后按累计进度完成量来要求自己。
有660万销量,按过往的销售数据,需要签单45万平米。大约由2个10万平米的大单,4个5万平米的中单,和6个1万平米的小单组成。
从意向性工地到签单成功,需要3-6个月跟踪。而且成功率约5:1。
那么,签定12个订单分别需要:大型意向性工地信息需要10个,中型意向性工地需要20个,小型意向性工地需要30个。总计60个,每月5.5个。
反推,收集60个工程信息,需要多少客户呢?
一种类型是依托商家:一个工地型商家一年平均跟踪两个意向性工地。一年跟踪60个必须有30个客户才能完成。这类客户的特征一是做工程,二是他信任你。每月新增客户:2.72个。
另一种是自己跑工程:纯攻工程的业务经理,每月需开发新工地5-6个。
综合:既跑商家又跑工地,就有多种组合形式。每月新增一个商家客户,再跑3个直接工地,大约有55个有效信息。每月新增2个商家客户,再跑1个直接工地,也是55个信息。
一个商家从开始接触到建立信任,每月拜访一次,一般要6个月时间才有合作。
一个工地从接触到签单,再到供货结束一般要去现场10次。
有了普适的经验数据,我们能大致算出工作量。细分到每一个月的30天,基础工作就有了确定性的“量”。
开发一个商家:一个月工作量,4次电话沟通,两次微信推送,一次上门拜访。总工作量24次电话12次微信6次拜访。
一个业绩稳定在660万的业务经理,以全商家模式开展业务,维护和开发以相同频次推进的话,全年主动电话:30*11*4=1320次;微信30*11*2=660次;拜访30*11*1=330次。每月主动电话44人次,微信22人次,拜访:11人次。
推算出来的工作量就这么多,相信每一业务经理都没有压力。有可能惊奇,就这么简单吗?
事实本来如此,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工作模式是先要求出差,找客户,维护客户,电话联系,上门拜访。没有量化的指标,也不知道每天做了具体事情后的效果。什么时候能有收成?看不到终点,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所定的目标是一个空洞的数据,和实际工作没有关联。
经过目标分解和反向推导,让目标和现实的每一个细节联系起来了。所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被磁化,指向一致,朝着目标,万物归宗。业务经理明白了这个道理,简单的打电话,发名片被赋予了业绩的意义,业务主动性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
再进一步,把目标完成后得到的销售提成和年终奖励加起来,再与基本销售动作的权重结合计算。每一次的拜访,每一个有效的电话沟通,都可以用钱衡量。
目标转换,价值化,工作就不需要坚持,动力来源于零存整取。取得的不仅仅是报酬,还有成事的信心。
这个方法适用于初入门的业务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