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曾经朝夕相处的爱人变成了面目狰狞的仇敌,你会怎么办?
这就是作家吉莉安·弗林在创作《消失的爱人》时构思的前提,她敏锐的意识到现代人在爱情观念上深刻的变化——引人憧憬的浪漫之爱,已变成架在颈上的利刃。
同样是讲述爱情的破灭与信念的重建,与《失恋三十三天》不同,这部“《失踪三十三天》”(大雾)以一种黑暗冷峻的笔触,尖锐的讽刺了中产阶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虚伪,捎带的也不忘嘲弄一番为博人眼球而竭力塑造婚姻假象的媒体舆论。
关于爱情的理论林林总总、众说纷纭,自打有人类起,世世代代的人们便在这一问题上掰扯不清。本文无意探讨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作为门外汉,我只能来说说妻子艾米为何选择这样一种激进的方式报复丈夫尼克。
《消失的爱人》(2014)虽不能说是第一部融合了爱情与犯罪题材的电影,但无疑开启了近年来一个新的现代类型潮流,这从之后的《夜行动物》(2016)便可见端倪。导演大卫·芬奇延续他在《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等多部作品中的叙事风格,在本片中为观众制造了一重又一重令人目瞪口呆却又欲罢不能的剧情反转。大卫·芬奇说:"……我想把人用他未必愿意的方式卷入到我的电影中去。我想嘲弄人们在电影院灯光变暗而20世纪福克斯的标志出现时心中带有的期望。观众们总在期望什么,我的兴趣就是对它进行嘲弄。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便从分析影片如何嘲弄观众入手,看看神奇艾米到底耍的是什么把戏。
一、完美的陷害
随丈夫搬到密苏里州之前,艾米是一名“作家”,专门为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女性媒体撰写性格测试。所谓性格测试,片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解释。在初次与尼克相识的聚会上,尼克问她“你是干什么的?”,艾米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A.我是一名得过奖的贝雕艺术家;B.我是一个小有实力的军阀;C.我给杂志撰写性格测试。”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艾米的聪明才智可不只用在撰写性格测试或者设计纪念日寻宝活动上。它暗示了艾米一贯的行为模式,并为接下来的情节做好了铺垫。艾米很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尤其是内心阴暗扭曲的一面)示人,为达到目的又不至于让人将指责的矛头对准自己,她更愿意费尽心机的掩饰自己的动机,博取同情与支持,同时将过错归咎于他人。无论是与德西·柯林斯还是汤米·奥哈拉分手,“无辜”的艾米都让对方背上了恶名——柯林斯纠缠并以自杀威胁艾米、奥哈拉被控性侵强奸艾米。她就像一只捕猎食物的蜘蛛,不动声色地躲在自己精心编织的网后,静静等待猎物落入陷阱,瞅准时机将其一举拿下。只不过这一次,轮到尼克来当猎物了。
故事开始于离奇失踪的那天清晨,艾米再次给众人出了一个选择题——我究竟去了哪里?A.寻宝游戏;B.被绑架;C.被谋杀。影片邀请观众跟随警察和尼克一起深入案情、寻找可能的蛛丝马迹。随着线索的不断涌现,艾米一步步将众人的注意力引向“正确的选项”:精心设计过的犯罪现场、财务状况堪忧的丈夫、被暗中提高的人身保险、办公室的情趣内裤、怀有身孕的医疗记录、指责尼克性情暴躁的好友、大肆挥霍后的奢侈品、被焚毁的私人日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艾米那个懒惰、虚伪、出轨、贪婪、暴躁的丈夫——尼克谋杀了怀孕的漂亮妻子。
整个故事的绝妙之处不止在于艾米那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还在于跟故事进展紧密配合的情节安排。影片尽量忠实地呈现了小说原作的风貌,分别以丈夫尼克和妻子艾米各自的视角为线索,通过交叉剪辑将情节拆解为两条并行的时间线。这两条情节线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故事的进展。
在影片揭露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之前,艾米的那条情节线以闪回的形式交代了两人自相识、相爱、结婚、搬家以来的经历。这进一步支持了观众对尼克谋杀妻子的推测,因为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总是将呈现在银幕上的影像默认为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说尼克的情节线是从侦探人物的视角来审视这起案件的,那么艾米的情节线便是从“受害人”的视角来审视的——还有什么比受害人自己的叙述更能让人同情并信服的呢?
虽然说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关注这一犯罪行为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能深深吸引观众的注意焦点,但是这一故事设计同样有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艾米那条情节线是不真实的。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如果不告诉观众,之前有关的情节是虚假的,接下来的故事就难以进行下去;但如果告诉观众这一点,就相当于主动向观众承认欺骗了他们,观众会从假定的真实世界中跳脱出来,意识到整个故事是受到人为操控的,因而会对影片产生反感和不信任,进而对故事失去兴趣。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你不能平白无故地否认自己之前交代的情节,如果你这么做了,就是耍赖。情节的反转带来疑问,而观众的疑问需要解答,所以,你必须给观众一个理由。影片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给出的理由是,之前有关艾米的情节都来自她虚构的那本日记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了解自己为何会被误导了——艾米是“罪魁祸首”,导演是“绝对帮凶”。
二、神奇艾米总是先我一步
艾米是众人生活中的明星,她是系列童书《神奇艾米》的人物原型。艾米的父母共同创作了这一系列故事,他们将艾米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加以改编,然后兜售给大众”,借此赚了不少钱。
不论是原作小说还是电影,都提到了艾米对父母隐晦的不满:“他们总是告诉我,不要从‘神奇艾米’身上挖掘深意,但我还是不禁注意到:每当我把某件事搞砸,艾米却会交上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十二岁时,我终于放弃了小提琴,艾米却在接下来的一本书里当上了音乐神童;十六岁时,为了与朋友一起去海边度周末,我把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抛到了九霄云外,艾米却认真投入了这项运动……他们给不了自己的女儿一段姻缘,于是给书中与女儿同名的人物安排了一个丈夫!”
这便是艾米的成长环境,父母以一种含蓄而不容反驳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艾米。人们总是拿书中那个完美的女孩与真实的艾米比较,即便艾米心有不满也无处申诉和发泄,因为父母并没有对她当面明说,她也无权要求父母封笔,因为“《神奇艾米》是他们家的金饭碗”。艾米在片中说道“我这个普通、有缺陷的真实艾米,一直以来都很嫉妒书中那个完美、非凡的神奇艾米”。她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向父母心中那个完美的女孩看齐,同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缺陷掩饰起来。上文提到,艾米更愿意费尽心机的掩饰自己的动机,博取同情与支持,同时将过错归咎于他人。这便是艾米这一行为模式的深层动机。最后的结果正如尼克对警探所说,“艾米是一个要求和标准很高的人”。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艾米为何对丈夫尼克如此恨之入骨。这里引用艾米在片中的台词便已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她的想法。
“尼克·邓恩夺走了我的骄傲、我的尊严、我的希望,还有我的钱。他一味地从我身上索取,直到我消失,这就是谋杀……尼克变得懒惰,他变成了我不愿嫁的那类人,他实际上希望我毫无条件的爱他。他把我拖累的身无分文,不得已搬到中部的穷乡僻壤,然后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更年轻、更新鲜、更火辣的酷女孩,我能让他毁掉我的人生,然后风流快活吗?该死的,想都别想。”
故事发展到后半段,从众人视线中销声匿迹的艾米没有了真实身份,陷入了法外之地的威胁中,再加上尼克在电视转播中对她的告白和忏悔,最终使得她回心转意,决定回到尼克身边。这一转折构成了整个故事最后的高潮,从叙事策略上来说,影片这么做只为了强调一件事,即艾米口中的“爱情控制论”:
“……尼克和艾米将不复存在,但我们本来也不曾存在过。尼克爱的是我扮演的角色——一个酷女孩。当我见到尼克·邓恩时,我就知道他喜欢酷女孩。我承认,为了他,我愿意试着改变自己。我活在当下,我巨他妈的勇敢。我让他更聪明,更敏锐,我鼓励他变得和我一样完美——我要自己打造理想的男人。”
这一番话点破了现代婚姻的本质——完美的爱人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相互妥协相互要求,竭力将彼此打造成自己心中的理想爱人。
《神奇艾米》的故事没有在艾米结婚后完结,它还要继续下去,只不过这回执笔的不是艾米的父母,而是艾米自己,她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她要掌控自己的婚姻。
当爱情走到尽头之时,我们为什么还会想要现在这一切?让我们以尼克与艾米的对话作为结束吧:
“你唯一喜欢自己的时候,也是你努力成为让我爱上的男人的时候。我为了你手染鲜血,谁有权力指责我?是,我曾经爱过你。但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怨恨彼此、控制彼此、不断地伤害彼此。而这就是婚姻。现在,我准备好了。”
本文完 | 作者E3F058@知乎| 更多文章请浏览我的知乎专栏:迷宫路口
For 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