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莫扎特,但真正有几个人听过莫扎特的小夜曲?我们往往浅尝辄止,就以为自己尝到了全部的滋味,实在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就如你买来好多天的六级资料,你以为买了放那儿就是保底了,到头来该挂还是挂,现实是毫不留情的。
怀着对莫扎特的敬意,我先看了一部电影《莫扎特传》。看完后使我对莫扎特,对天才,对古典乐,对人生追求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三个小时,不亏。
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但是丝毫不落叙事的俗套。它以二号人物萨列里的一次忏悔开场,在忏悔中进行,在忏悔中结束,整篇宏大的叙事与三五十年的人生就在这短短的一次忏悔中展开,首尾圆合,大开大合,精致。这种放大事于小事中的手法我早就用过了,但我还是学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时候,某些电影手法完全可以用到文章里面,丝毫不弱,反而锦上添花,别有滋味。
整部电影讲的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少年得志,才气逼人。上帝给了你一方面极致的才华,必然在另一方面使你受苦。(我是不信上帝的,在此只是一个说法而已)才华甚高的莫扎特玩世不恭,嬉戏玩闹,天真无邪,不会弄虚作假,自然招致一些人的忌恨,迫害。第二主角萨列里也是一位音乐人,小有成就,但心胸狭窄。从一开始地崇拜莫扎特,到后来的与他为难,到迫害,迫害完了又是无穷的悔恨,自作自受啊。电影想表达的应该是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以传记题材传达这些深刻的内容,已经很出色了,那么多奖项名副其实。
一个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地同命运进行抗争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并不只是他的悲惨逆境引发了我们的悲悯,而是那份昂扬向上的心能感动无数平淡地不起波澜的心,而这颗砰砰跳动的向上的心,正是我们所缺少的。莫扎特,一生忙碌漂泊,为生存所迫,为同行所妒,却依然不理不顾,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比精美的礼物。短短的三十五年,很值得了,比很多人好死赖活强很多。这种紧紧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去为热爱的事业献身的人,我很敬佩,如飞蛾不顾一起的去扑火,如烟花只为了一刹那的去绽放,如蝴蝶在最美的时刻努力翩翩起舞。
莫扎特从不为了永恒而作曲,但随意作出来的曲子就成了永恒。有时候,有目的地去喜欢往往达不成目的,反而是不刻意的本色出演能让你喜出望外。
“在西方,就做伊卡洛斯,在中国,只好做断了线的风筝。”断了线还往上飞,根本不顾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这种为了喜欢的事情而一腔孤勇的去做的态度,很向往。
莫扎特的大笑很刺耳,也很具有讽刺意味,一种自负,一种睥睨,一种嘲笑,一种傲慢,一种洒脱,一种开朗。
天才是有的,只是是不世出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出一个,有些天才自知而不说,优雅;有些天才直言不讳,自信有底气,但容易招致妒忌。天才出现了,是人类的福气,我们应该尊重保护才是,但偏偏有一些人心胸狭隘,以至于做出了损害人类意义上无价之宝的事。天才在某方面做到了极致,必定在其他很多方面疏忽,如社交,如生活,我们应宽容。对于日常生活中异乎寻常之辈,万万不可轻视,说不定他们是隐藏的天才呢!
这个世界上,如果不喜欢点儿东西,那岂不是太无趣了?不用都喜欢,都喜欢等同于不喜欢,喜欢要少,要深刻,深入骨髓里才好。对事物是,对人也是,凡嗜好某件值得喜欢的人或事的人,我都欣赏,因为真性情。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东西,与眼睛来看的东西是一类性质的,好听的东西,同样能使人收到震撼。喜欢音乐的人定是一个不俗的人,我相信。莫扎特的古典乐,欢快,愉悦,充满了动感,这与他波折的一生是相反的。在生活的困境面前,他能完全投心与音乐,丝毫不受影响,反而昂扬地让人羡慕,实在令人钦佩。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木心说的不差。今天听到寝室楼上千万人大喊IG赢了,牛逼!我一笑而过,不置可否。游戏是一局一局的重复,只能给你带来现时的快感,等到最后你发现什么都留不下。朋友去西藏工作,有人开口便问“多少钱?”我还是笑笑罢了。还是喜欢看书,听音乐,看电影,看着没用,但我知道,里面的东西都慢慢的积淀了下来,到骨子里,到气质里。
没事多听听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音乐吧,会有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