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电影会因为两种原因不去看第二遍,第一种因为实在太烂了,连第一遍都很难看完;第二种叫深有同感,放佛从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杯酒人生,比如超脱。现实的叙述让主角看来如此渺小,就像自己面对生活时的脆弱,所阐释的失望之大,像看到阴暗处疯长的苔藓;而希望之小,像被太阳暴晒了三十天的死鱼。
最好是能不想,但有什么能让人忘却呢,忘却不过是逃避,直视双眼时固然有快感,但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无异于自我安慰。所以LSD和酒精比什么都畅销,在肉体原地不动的同时感受怎样游离于现实之外。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生活的本质,所以存在主义盛行,结果被商家看中,居然还成了时尚,最大的讽刺在这里,被嘲讽的对象利用。
这样的博弈太多了,每天的信息冲刷着大脑,应接不暇。那些懦弱点的人就躲起来,捧着奇巧精致并且显然与众不同的东西沾沾自喜,曰小众曰内涵曰审美,然后跳出来告诉你,审美的意思并不是发现美丽的东西。他们的意思是艺术家影响艺人,艺人影响群众,普通人不知不觉就被影响了,然后半懂不懂的到处发问回答,号称自己读过书的,我就是这样,但是话说回来,这年头读点书,除了显摆还有什么意义呢。
很快你再也无法从发黄的电影杂志上感受周星驰作为死跑龙套的悲伤,视频里的人一般都会说模棱两可的话,作为热爱生活的人应该多关注演员,他们彼此和谐,与世无争,每天睡前发送祝福或者励志微博,第二天睁开眼看钱哗啦哗啦掉进口袋。悲观主义者什么都不用看,自己就不会让自己好过。
没人能弄懂一切, 我所说的全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