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227:大宗师
晏弘
中学上语文课,老师开讲《范进中举》,首先介绍作家吴敬梓的身世,写作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意图,以及节选的《范进中举》的主题思想,然后具体列举文中世相种种,要求洞察社会和人性,世道人心,深不可测!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所有眼睛异样放光,心也雀跃起来。胡屠户,市侩势利之徒,骂人有一套,肉麻也有一套。范进,乃读书人之缩影,为求功名忍受贫困、屈辱,现世宝耶?迂腐者耶?人在江湖混,谁能不挨刀?谁不被乱扣帽子?突然来个喜极至癫,命悬一线,幸亏驱邪主意对路,有惊无险。文中写道,当初魏好古几位同学相约范进参加乡试,范进家贫,无奈张嘴向岳丈胡屠户借些盘缠,被骂得狗血喷头,范进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最后还是去乡试了,中举了。读此,想来范进参加乡试之前,能不能中举,心里还是有底的。何谓“宗师”?老师说是对某地总管教育学官的称呼,也可理解为某地有名望、值得尊崇的老师。从此,“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这句话,成为同学们的口头禅,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亦乐乎!
若干年后,捧读《庄子》,恣肆捭阖,洋洋大观。庄子不愧是大宗师,他在《大宗师》篇中说了一段神奇玄奥的故事。有位南阳子葵先生,遇见一位老夫子名叫女偊,虽说老夫子年事已高,却色如孺子,鹤发童颜,问其缘由,女偊说:“吾闻道矣!”好奇之下,南阳子葵问道,女偊说,道可悟,非常人可学也,告之圣人之道,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而后能朝彻、能见独、能无古今,能入于不死不生。
南阳子葵听女偊说得神乎其神,问得道何来?女偊说:“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道从何来?缘起何时?听起来玄之又玄。女偊,高人也,假托寓言人物,以九个“闻”字,次序阐述得道由来之历史追溯及演变发展过程,妙哉!
“副墨之子”者谁?文字也,道借助文字而传,“之子”可以理解为那个人,如《诗经》有言:“之子如归”。“洛诵之孙”者谁?口述也,文字源自语言,语言辗转传授,接连诵之,反复诵之,乐而诵之,因为向上追溯是祖述,故曰“洛诵之孙”,也有人认为“之孙”与上文中的“之子”为互文。“瞻明”者谁?洞见也,目视之物化符号。“聂许”者谁?耳语也,附耳私语,抑或自言自语。“需役”者谁?实践也,勤行不怠,如劳动时喊号子:“嘿哟——嘿哟——”。“於讴”者谁?赞叹也,讴歌也,吟咏领会。“玄冥”者谁?妙不可言也,深远虚寂,无法说出。“参寥”者谁?起念也,高旷寥廓,有所思。“疑始”者谁?混沌之开也,茫茫荡荡,天地之初。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妙本通生万物,道不是常而无不变。闻道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是“疑始”、“参寥”、“玄冥”,成长阶段是“於讴”、“需役”、“聂许”,成熟阶段是“洛诵”、“副墨”。闻道之将来还在发展,譬如文字传播从笔墨到电脑键盘、手机屏,从手写到声控,到光刻,到智能穿戴,到云端。
圣人可学而至之,道可悟而得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庄子思想对后来禅宗的渐修有所启示。“能朝彻,能见独,能无古今,能入于不死不生。”与后来禅宗的顿悟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