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中“踢好临门一脚”有感。
华应龙老师听《射线与角》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判断以下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对于图②讨论的热火朝天,讨论结束后执教老师并没有明确说明答案,而仅仅对同学们热情参与讨论给予表扬。华应龙老师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注重过程,也要结果”的思考。
我佩服华应龙老师对于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能用2页的篇幅加以说明,这两页引用了3次名句,举了2个例子。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对话理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心,旨在命名世界。”若是对不求结果的学生大力表扬,这样学生形成的自信如同“摸象”的“盲人”,“自大”的“夜郎”。
数学课堂的辩论不同于辩论赛,辩论赛的结果是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体现,但数学课的辩论结果要有明确是非,我们提倡辩论是因为我们提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结果,而是连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热乎乎的知识。
让我们一重温一下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袁振国先生在其专著《教育新理念》中的这段话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