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看《大秦帝国》三部曲,内心确实感到无比的震撼,虽然有很多事件是可以提笔在写写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历史意义非常重要的,当属"长平之战"了,毕竟它是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最重要的战争。同时它也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冷兵器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场歼灭战。
先来说说长平之战的起因:秦昭王根据魏人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韩,然后转向魏国。公元前262年,王龁率领秦军20万大军从函谷关出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使其收尾不能相连,进而想拿下与上党郡(当时战国来说一统天下最重要的一个要塞)为主的韩国大大小小十几座城池,韩桓惠王见此状况,召集众大臣商议此事应该如何解决,其中于上党郡郡守冯亭献策,欲割让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而秦昭王就此同意了韩国的盟约,然此后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但我个人认为,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的割让是正确的选择,当时的上党郡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得此郡者,便得到了一统天下的砝码,从当时的军事实力上面来看,赵国自推崇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大增,可以说,这种以骑兵为主的机动部队,一点都不低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但赵国主要是以商业和军事为本国的发展方向,农耕并没有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多少,所以这也为长平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至此,秦国跟赵国就像结下了深仇大恨一样,秦国大军转头一路北上,欲攻打赵军防守战场长平。
形成对峙:赵孝成王知道秦军欲举兵来攻打赵国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消息,便拜廉颇为赵军主帅,前往前线作战,廉颇到前线之后,分析敌我双方军事实力,考察地形,决定依托有利地形,打持久战。廉颇在长平布置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秦军损兵折将。
战役转折:在相持差不多半年之久后,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在加上赵国外交政策的失败,问邻国比如齐、韩、魏借粮,邻国都已被秦国先发制人,赵国恐无法继续支撑下去,便更急于结束战争。在对峙将近三年这样的大背景下,赵王替换一直坚守以逸待劳的廉颇,改用一直很有突进思想的赵括,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秦王在听说赵国改用赵括为主将之后,便暗地里派遣白起替换王龁为主将,试图要一举歼灭赵军。这样一看,赵军还未开始决战,便已看到战败的影子了,其一,临阵换将,兵之大忌也,这对于军队的士气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二,放弃精心固守的阵地,而倾其全部兵力出击,又是兵家之大忌也,其三,倾其全力兵力,而不占据有利位置和地形,又是兵家之大忌。而秦军虽然补给线比较长,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战略战术布局分析:长平(今山西高平境内)多为丘陵地带,三面环山,状如簸萁,一旦进入,如果不能控制住周围的制高点,则进退失据。赵军放弃固有阵地倾巢出动越过丹河一线峡谷,而这个位置,峡谷多为平原开阔地,利于赵军的骑兵冲杀,展露锋芒,故秦军避其锋芒,正面承败退之势,诱赵军进入秦军设下的圈套,光狼城下。当赵军兵临城下之时,秦军见围势已经形成,便利用大量的战车先分割赵军的主力,因为当时的战争讯息的传送是非常不发达的,延绵数十里,几十万大军,见后军发生大乱,但前军确不知是什么情况,故也影响到前军继续攻打城池的欲望。接着,秦军派出2支轻骑兵,一支占领赵军白里石长城,这是战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支占领大粮山,大粮山为赵军的粮草供给中心,也是长平地区最高的一座山头,赵军退可守大粮山,援兵也可以从这里支援。这样,秦军彻底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包围态势和中间穿插战术的运用彻底形成。赵军在被围困之时,多次组织突围,但终究因为秦军的部队结构精良,人员作战勇猛,而无法突围,主帅赵括也因为在一次组织突围的时候,身中数箭身亡,主帅的阵亡,对于赵军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在被围困之时,赵军杀马充饥,秦军甚至改变河流的水流方向来以达到断水的目的,到后面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烈景象,在被围困的第四十六日后,赵军以投降告终。
秦军军队战斗力分析:为什么当时秦国军队可以横扫六国,为什么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军就很少打过败仗,除非是重大的军事部署的错误。种种问题绕上心头,无法自解。后面自己经过研究出土的秦军兵马俑和商君书,才慢慢迎刃而解。兵马俑研究发现1.兵马俑二号坑,前排站立后排蹲,手持弓弩,直面前面冲杀过来的赵军,秦弩之良,天下闻名,有效杀伤射程可在百多米,就好比欧洲火枪军队出现的阵型一样。2.兵马俑一号坑:重步兵骑兵团,就是秦军的主力军团,以铠甲重装步兵为主,其间参杂少量的战车,手持矛、戈、戟、铍等长柄武器,向前刺杀,长柄超三米,而从出土的武器来看,还经过了氧化处理,只要轻做擦拭,依然光鲜无比,自商鞅变法推崇连带责任,只要武器出现质量问题,便会追究到很多人,所以制作武器的流程是非常精湛的。这种手持精良武器,再加上常年的军事训练和实战,重步兵方阵的战斗力惊人。3.兵马俑三号坑:秦军指挥部,指挥车和将军俑,无不反应出秦军作战素质的专业性。后面在看商君书,这根本就是一本以讲述当时是如何进行农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提高整个国家的国力水平的书籍。在秦昭王时期,他彻底的推行了商鞅变法的军工爵制,才使得像白起这样的草根出生,能一跃成名。
战争结局:战争以秦国损失20万,赵军损失45万,最后的赵国降兵尽数坑杀,只留241名13岁以下的男童归还赵国,战争的惨烈程度可以说创造了当时的那个时期之最。至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