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中国吃文化,倒不是想成为什么专家学者,而是自己在学习厨艺过程中,萌生一个课题:为何中国人重视饮食?这与中国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家庭聚餐的场面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氛围,二是食谱。与西方人饮食文化吃独食相比,中国人喜欢共同分享,不管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还是商务餐,婚丧筵席等场合,大家都以和合之气,乐融融的进入角色,没有人会觉得不妥,相反还胃口大增。
提到食谱,我看了一些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天上飞的,水中游得,山上跑的,洞穴藏的,原野和树木隐藏的都能获得一切可食之物,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样性!食色,性也,中国文化重视“食”,西方文化重视“性”,这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种群至关重要的需求,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历来重视烹饪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菜式与器皿,荤素与搭配,上菜的顺序,以及酒文化,把“吃”变成人生一大乐趣,每一道菜端上来都要审美,食客一边欣赏菜的形式美,一边品尝菜的滋味美,行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把烹饪技巧和治国道理巧妙结合利用,也只有中国的政治家想的出来,民以食为天,不仅老百姓极为重视,而且延伸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哲学,艺术,宗教,武术都化进饮食,就连我们日常生活交流,大多离不开与吃相关的用语。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催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中国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渐进,宁静,和谐,从各种各样的菜式能窥见一斑。儒,道,释贯穿整个中国文化,而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更接近道家学说,倾向无为而治的质朴。在古代,士大夫一方面追求儒家的入世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治世抱负,一方面崇尚道家的高雅不俗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终其一生的追求,读书,奕棋,垂钓,久居乡野与大自然融合,行散于山林江海之间。普通老百姓以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作为人生追求,跟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契合。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重视与自然界的融合,春日踏青,夏日观菏,秋日登高,冬日赏雪,乐趣淘淘,诗意盎然。与之相对应的饮食习惯扑面而来:除夕吃年夜饭,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登高持蟹品酒,这些固定的节日成为永恒的习俗。
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养生之道。药食同源,一部《本草纲目》就介绍了花草树木的药用功能,药用食补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就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倾向于生活张驰有序,既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又能体味文化的风流韵致,可惜这种闲情逸致的慢生活方式正被快餐文化取代,就像学习琴棋书画,过分追求技艺,而忽略学习带来的愉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是饮食习惯还是生活方式,蕴含着自然、和谐、质朴、温馨,在于感悟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加强综合修养,这才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以上菜肴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