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放学后去接儿子,我一边开车,一边继续早晨猜字谜的话题。
” 十个口,最少猜两个字?”
儿子脱口而出:“古!”然后就卡住,答不上来了。过一会儿,兴奋的说:“早晨的早。”然后又否定道:“不对,多了一横呀!”
望着一脸茫然的儿子,我提示他:”能不能把“十”放在口的肚子里呢?”
儿子脱口而出:“田地的田!”
儿子的心门己经打开,正向感觉也在逐步增强,我马上把话题转到拉小提琴这件事上来。
“儿子,你拉小提琴时情绪怎样?”
“不开心,很烦。”
“你拉得很好呀!辅导老师也夸你是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怎么现在讨厌拉小提琴了呢?”
“太烦了,五线谱有时记不住,拉琴动作错了又要重新反复练习。都是妈妈逼我学拉琴的,反正我讨厌拉琴,我也不想和你说拉琴的事了。”
儿子的心门已经关上,我们也停止了这方面的话题。
其实儿子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随着拉小提琴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儿子拉小提琴的兴趣越来越弱,学习的动力开始减退。他开始出现磨磨蹭蹭,找各种借口拖廷拉小提琴的苗头。
我也觉察到儿子的变化,几次跟妈妈沟通没有结果。认为孩子现在学拉小提琴不能就这么放弃,要继续坚持下去。
儿子正处于纠结烦燥之中,拉琴的兴趣正在受损,看来我还要继续做妈妈的工作,停止催逼等破坏孩子兴趣的行为。
“枝之不存,叶将焉附。”停止砍树枝的行为,保护兴趣,引导成长,从情感、策略和资源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做有效陪伴型的父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