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世界名著不断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很多时候,阅读世界名著成为装逼利器。不过也有许多人选择阅读世界名著借此了解另外一个国家和他们的文化,却常常苦于晦涩难懂。比如说《瓦尔登湖》,很多外国的典故(通俗点就是梗)不了解,文意理解就会比较困难。大段大段的抒情、环境描写,看了老半天没看懂什么意思。或者故事情节很少,像《哈姆雷特》花了大量的笔墨写王子内心的挣扎、纠结、思考,特别无聊、乏味、枯燥、晦涩、读不下去…..
此外现在网络上还有一股阅读世界文学的“奇风”,专喜欢找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的作品来读,以显示自己读书读的很多很深。这就偏的太多了。这些后来人的思想都是从莎士比亚、雨果、雪莱、拜伦、荷马……等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想读懂世界名著的思想,要从根上开始读,这样你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有现在这个样子。这些态度、观点的来源是什么,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做出判断、取舍,才有可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对我们生活有益的启示。
除此之外,选好读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外国名著,建议小白入手时选择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浪漫主义作品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也比较开心。而且故事性也很强,比较有趣,没有那么多的哲学思考。其他的名著像《安娜卡列尼娜》、《浮士德》、《悲惨世界》、《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十日谈》、《伊利昂纪》、《瓦尔登湖》……看起来是推荐的大众阅读本,但实际上一般人是很难读懂这些书的。就比如说《浮士德》,一个人向一个魔鬼出卖自己的灵魂。搁中国人身上,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向魔鬼出卖?好端端的没事招惹那种东西干嘛?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障碍。阅读起来是很痛苦的。
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是当时思潮的结晶,你不了解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就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偏执。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整本书是书信体,有大段大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写什么打水的农妇啊、阳光的移动、叶子上的露珠呀之类。跟剧情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知道当时法国正在流行一股“歌颂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潮,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歌德在自然环境着如此多的笔墨,也不为剧情的发展做铺垫。书中维特喜欢上自己挚友的妻子,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这个女孩是贤妻良母型的妹子,一直拒绝,但是最后还是和维特抱在一起。后来维特意识到永远无法得到她,就自杀了。
故事情节太匪夷所思了,这就是贤妻良母?真贤妻良母应该抱也不要抱,出不出轨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好么!还有那个挚友也好奇怪哦,明知自己的兄弟狂热的追求自己的老婆,还一点也不介意。还允许他们在家里见面。兄弟出差的时候,就是维特最开心的时候。可以见自己的心上人了。天啊!“朋友妻,不可妻“。维特怎么能这么干。他兄弟也真是个奇葩,觉得自己的老婆有追求者很高兴。而且并不介意和自己的挚友精神上“分享“自己的老婆。呃,这个三观,有点一言难尽。
如果你读过或者了解一些希腊神话,你就会知道西方人在婚外情上的容忍度,比中国高很多的。宙斯到处偷情,私生子满天飞。天后赫拉看管得太紧,就让自己的孩子帮忙“拉皮条“。各位天神私生活也是乱糟糟。太阳神阿波罗有无数个情妇,更有数不清的同性恋人,男女通吃。而且希腊神话对此也持默许、认可的态度。神都这样搞,那人……更不用说了。这是你再回过头去看这些跟中国道德差别很大的剧情,就稍稍能理解一点他们那些民族性了。
阅读名著之前最好找一找简介和其他人写的书评,不要怕透剧,当你真正看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没有透剧你是读不下这本书的。透剧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大概故事情节,对整本书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外国人名比较乱,不至于读着读着懵逼了,不知道谁是谁、哪个事是谁干的了。
不过如果你真想读懂一本名著,你可能需要读六七本书铺垫。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思潮、民风,在这之后你再读一遍原著,你才能说你对这本书有一个比较深刻了解。
而且我觉得,如果你能好好的读一本名著,比你泛读一百本要强得多。你深入的了解一本书,你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你了解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风貌。这些带给你的思考要比泛读一百本书要多的多。读书不贵多,重点在于你读完一本书之后你收获了什么,他对你的思想、生活有什么有益的启发、新的认识,这是更重要的。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如果你对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一点都不了解,也不清楚法国十九世纪的社会风貌。那么你实际上是读不懂雨果在这本书里表达什么的。他在书中塑造的“狂人教皇“形象,在讽刺什么,有什么意义。还有雨果后来的《悲惨世界》,也是这种类型的作品,的背景是十九世纪启蒙运动,1789年法国市民攻占巴士底狱,各类革命运动频发。各个党派之间的人打来打去,革命党打外来入侵者,而且窝里斗得厉害;互相残杀,一个政党上台就把上一个政党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光。杀的人心惶惶、血流成河,最后出来一个拿破仑来收拾残局。
当时的欧洲社会的纷争,好像山东出来一伙人,纠结一批民众把他们的省长废了。然后因为意见不合开始争权夺利、互相打打杀杀,旁边的河南省一看山东省成这样了心里乱的不行。也不知道隔壁省到底咋了,成天血流成河、民不聊生,河南的老百姓开始害怕,两省挨得这么近会不会有一天河南也变得和山东一样。周围几个省的人围观山东,到底咋了?山东的老百姓整天也是担惊受怕,不知道明天还有命活没有。没过几天,山东出了个能人——拿破仑,自封省长。一看这事,周围几个省长再也坐不住了。好家伙,民众暴乱把省长废了,还自封为王;万一哪天自己的省里面也来个这事儿可怎么办?临近几个省长一商议,合伙把拿破仑剿了。有点杀鸡儆猴的意思,
了解这些之后,再去读《悲惨世界》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个景象,人怎么会这么想。
世界名著有一个毛病,它有很多又臭又长的矫情抒情。读起来很痛苦。因为当时能读书的人都是贵妇人,有钱、有闲,读书就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要是一本书没看两天就完了,人家就不看了。卖不出去。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作为现代人就没有必要去读这些段落了。这些抒情段落完全可以跳过去,有一段跳一段,有两段跳两段,有两页就跳两页。一口气跳两三页的感觉真是非常爽。
在阅读世界名著中遇到的问题,太枯燥、读不下去等等,往往和我们不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潮、事件等原因。由于文化隔阂和历史的差异,让我们在阅读这些时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更不要提感同身受了。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也大幅减少。
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自然描写、内心独白和抒情都可以跳过,主要看故事情节。保住你的阅读激情。之后再有兴趣了,就看一看这些内心的独白和抒情。《哈姆雷特》中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问题,就是在哈姆雷特内心独白中产生的。大段大段抒情,正好符合当时英国社会的那种思考,对人天生的欲望、秩序、国家、道德等方面如何统一的思考。人的自然欲求如何与道德律令相协调?人的自由发展如何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相协调?哈姆雷特在犹豫到底该不该为父报仇、杀死自己的叔父?如果这样做了,将至自己的母亲于何处?
《哈姆雷特》重点描写了这种内心的挣扎,读一读对人的启发是很大的。但一般你不是专门研究这些学者、教授,是很难读下去的。
阅读世界名著贵吃透,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读了再多,这些书没有带给你意义,也是白读。对我们这些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普通人,在阅读名著之前稍稍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当时的社会事件、和一些这个国家的历史,对我们粗略阅读和理解已经是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