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面向全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平均数》,除了本校的老师,还有三个学校,来自不同地域的跟岗老师。班主任老师很重视,请全班穿上班服,顿时感觉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来自集体精神向上的力量,更有精气神了。
可于我而言,这就是一节面向大众的常规课而已,一节主动打开门,有更多老师倾听的常规课。不同的在于,地点变成了录播室;我比平时会更注意收集资料,我会更考虑板书精美······
上课当天,我像平时上课一样,带上班级的摇号盒,将机会给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课上完,孩子的反应是接班一年以来,最好的一次;听课老师惊讶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甚至在第二天,一位外校的主任专门向我表达了没有倾听到课的遗憾;点评专家的只言片语,也觉得这节课可圈可点。对我而言,我是开心的。因为这堂课上得很舒服,上出了自己对“平均数”的喜爱。我一直觉得,一节好课,首先是上课的老师要发自内心喜欢这节课上与孩子亲近的感觉,喜欢这节课的内容展开所带来的数学“美味”。
带着内心的喜悦,我淡定地回到班上,继续着日常的“过错”。我正好坐在思镛小组的旁边,他个子高高的,特别喜欢找我聊天。每次会讲讲班上同学在议论什么?谁对老师又有什么意见了?谁又给老师起了什么外号了?今天的他,似乎有些激动。他主动叫住我:“廖老师,我给你说一个事。”
我继续平时与他聊天的模式,说:“嗯,你说”,然后,做着自己的事,他说着他想说的事。
他可能觉得我不够重视,立即调整位置坐到我的前面。“廖老师,我给你说一个事嘛。”我感觉到他对这件事的慎重,抬起头,看着他。这样看着他,我其实是很累的。他的个子太高,我的个子太矮,仰望他,使我的脖子会有些酸疼。
“老师,你怎么能够在公开课上去摇号呢?”
“啊”我没反应过来。
我请他再说一次,听清了:
“老师,你怎么能够在公开课上去摇号呢?”
我从没想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是更多老师们的担忧吗?为了使课更顺利,凭借对学生的熟悉程度,让孩子们顺利地“配合”,是更多老师的选择。今天的课,就是一节常规课,为什么不行呢?因平时被听的次数太多,思想上早已磨炼得“把常规课上成公开课,公开课就用常规的心态上”。我自问,如果这样的问题是老师问,我可能会觉得更加正常。孩子问,确实让我有些意外。
“为什么不行呢?”我笑问他。
“你想啊,公开课呀,你用摇号的方式,选到回答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这是公开课呀!”他的声音分贝提高了,而且特别强调“这是公开课呀”。可能其中也包含对我这样木讷的老师有些生气吧。
“噢,今天的课上出现了吗?”
“没有”
“那万一抽到了,回答不上呢?比如抽到某某?”
“平时也抽到过呀,不是有你们吗?”我淡定地说。
“哎”他摇摇头。
“谢谢你,这么替老师考虑,放心,你们都很厉害的,谁都行。”
思镛因上英语课而回位了,可我的心却有些静不下来了。
【孩子在担忧】
明显,孩子在替我担忧,担心抽中的孩子回答不了问题,以致于老师尴尬;孩子在替班级担忧,担心抽中的孩子回答不了问题,以致于影响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我不知道孩子是否会为学校担忧。但孩子的担忧,可见这个孩子是有强烈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他会将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与他的自身经验相对接,会想到由此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更值得推崇的是,他主动找到老师进行沟通,以避免未来事件的发生。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行动力,敢想敢做的孩子呀。
我由这个孩子的担忧,想到,可能班上不止一个孩子在担忧。有的孩子的担忧,起源于摇号盒子出现的那一刻,摇号盒子变成一个魔法盒,直到这个魔法被请到的孩子顺利解决,TA的担忧才结束吧。但思镛的担忧无疑比TA更长久,搅动着他的心灵一直到找到老师的时候吧。但我估计,不仅于此,那一声“哎”,是意味深长的。
【孩子为什么担忧】
脑海中,不断地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他的认知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担忧呢?
是否与他之前的公开课相关呢?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到四年级结束,按一学期两节公开课来算,共有16节公开课。这个班级,估计还不止于此吧。这些公开课,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公开课定义呢?
要穿班服;要认真倾听;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要有小动作,不要开小差,可能还有,不要出错,不要让课冷场,所以才会有孩子“演课”。
最后那句“可能还有”是最可怕的,那意味着“最不真实”。而导致“最不真实”的产生,还不一定是一些大的违规动作,可能仅仅来自于一些不自查的小细节,如
明天是公开课,请大家穿班服;
今天的课,大家表现好,老师有奖品喔;
某某,今天课堂上不要再乱动了哈·····
这些耳熟能详的“贴心”小话语,明示的就是:公开课是这样子的;公开课与常规课是不一样的。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自己也曾有这样的行为感到内疚;为自己没有更早地意识到“贴心”小话语的“坏”,而自责。
孩子为什么担忧?也与平时教学我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关。前期因新接班,在磨合学生的习惯,所以摇号这一举动才进行两个月的时间。但两个月也不短,半学期了,50来节课了。肯定出现了有学生不上来的情况,肯定也给予了这些孩子以鼓励,肯定也请了别的孩子来帮助······肯定,最后还是不肯定。我没有完全解决掉孩子们心目中的疑惑,没有完全解决掉孩子因摇号产生的不安全感,我带领孩子们所建立的“数学课堂文化”还没有达到想要的程度。
虽然,孩子们很兴奋于摇号,甚至想了多种方式,让自己摇中。如,经常有孩子在上课前将自己的名字条放到盒子的最上面;有孩子给我准备了两个盒子,凡是摇中过的孩子得放到另一盒子里去“冷藏”;觉得我的“手气”不行,要自己来等等。
概率,并没有因为兴奋而改变,在多次抽签后,孩子们也完全意识到,每个人确实有可能;确实会出现抽中而答不了的情况。这样的事实,会使一些孩子,特别是害羞,后进,思维不够敏捷,语言表达力欠缺的孩子崩紧了弦。有默默祈祷抽中的,肯定有默默祈祷不被抽中的。这样的不安全感,也是孩子担忧的来源之一吧。
【孩子,担忧不是坏事】
这次的对话,我分享给了同事听,一位同事说:“追求真实的课堂,孩子也懂”
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分享给了家长们听。家长们笑了,我也笑了。后来,与一位家长私聊时,我说:孩子长大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已经具有“美化行为”这样的社会化行为。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声音,想想,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需要我们真正的做什么,以更好地支持他们。
担忧,不是坏事,坏事的,是担不起这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