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感悟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最开始,我以为是看看别人的生活和故事;后来,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让穷人去到从没去过的地方,让深处困惑的人找到一点安慰,让闲散的生活紧凑起来。如今,我觉得,读书的意义是知道未来的生活应该如何面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生死和荣辱。
我的心学日记
王阳明在成为圣人的路上见过各种各样的理论,读过各个领域的经典典籍,兴趣广泛,善于思考,最终在实践中沉淀出自己的理论。那时流行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各种学派的理论,有相似之处,又在个别细微处有着明显的不同,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仔细研读这些理论,还能不被他们扰乱自己的初衷,创立自己的心学,这得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在推广自己的心学历程中,有着巨大的反对声音,有打着阳明心学幌子的“冒牌货”,也有嫉贤妒能的政治帮派,还有因无法被理解而产生的误会和污蔑。但,他从来不会害怕,因为他是王阳明,是那个心系百姓的地方官,是那个用兵如神的儒将,是那个土匪都闻风丧胆的神人。他只要决定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无论前面是刀枪火海,还是荆棘丛生,都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读他的经历时,总会让人不由得想到另一个人,那便是:苏轼。
苏轼在被流放黄州时,开辟了东坡,在人生至暗时刻依然教书育人,潜心修行;王守仁在被流放贵州龙场时,建了阳明洞,同样也是在人生至暗时刻大彻大悟,创立“知行合一”的理论,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每一个他走过的地方拔地而起。
苏东坡的成长于政风廉明的年代,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土壤和成才的机会。直到宋哲宗当政,听信小人谗言,他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流放,他的一生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在最艰难的那些年里,他从不抱怨,依然潜心修行。每次有一些负面的想法出现时,又总会冒出一些积极的想法,让他向好的地方去思考,永远积极向上,永远满怀希望。
他最爱创作,他曾跟友人说:“我一生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谓仁恒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宋神宗每读到他的文章,都会痴迷很久,甚至会忘记吃饭;北宋灭亡后,南宋的宋高宗在新都杭州阅读苏轼遗著,其中关于国家政治的文章时,感慨万分;到孝宗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苏东坡,这样有才华的人,我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遇到,但有幸能读到关于他们的书籍,了解到中国几百年前,竟有过如此不可思议的人和事。
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读到相似的人和事的时候,才会突然醒悟,历史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旋涡,所有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个旋涡而独立存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心中的疑惑终会解开。
点点滴滴
阳明先生主张从实践中寻求真理,并时刻提醒人们,人生而为善,人人皆能成为圣人,关键在于是否能始终坚定信念,始终心怀阳光,在人世间不断修行历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