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则盈”,当你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百川入海那样,把你看到的一切好的东西都学过来,让自已的人格和智慧变得圆满。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生活中那些人缘非常好的人都很低调,跟谁在一起,他都比别人的姿态要低,这样就不会让大家觉得他扎眼。树大会招风,人低才为王,扎眼的存在没有人会喜欢,谁都会觉得跟他在一起不舒服,因为他总是高人一等。没有人喜欢那些总是高人一等的人,所有人都喜欢低调的、没有火气和棱角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窪则盈”的例子,比如周公的“握发吐哺”。周公礼贤下士,非常害怕失去天下贤士,每逢有人才来拜见他,他必然马上迎接,哪怕当时在洗头吃饭,也会握起头发、吐出口中之食,先见了贤士再说。儿子去鲁国受封时,他也告诚儿子: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为的是及时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这说明周公很有智慧。那么他成不成功呢?成功,但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人格上的成功——他为后世树立了人格的典范。
武王在世的时候,周公两次辅佐武王讨伐纣王,武王死后,他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年幼的成王身边,辅佐和教导成王治理国家。他爱护成王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子,成王重病时,他割下指甲向河神祈祷,希望能代替成王承受病苦,纵死无梅。成王长大后听信谗言,冤枉了他,他也没有记恨成王,后来依然留在成王身边,呕心沥血地帮助后者治理国家。因此,成王对他非常尊重。他去世之后,成王就把他葬在了文王墓的旁边。
周公一辈子没有得到太多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奉献自己,但正是因为仁爱和无私,他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孔子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周公作为人格的典范,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其制作者就是周公。
曹操也是礼贤下土的典范,《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听说许攸来见他时,衣服鞋子都顾不上穿,马上就出门迎接,可见他的求才之心有多么急切。张琳曾经著文批评他,甚至侮辱了他的祖先,但他俘虏张琳之后并没有趁机报复,反而因为爱才将其收为己用,这种不计前嫌的心量非常让人佩服。所以,有很多曾经与他为敌的人,最终都做了他的部下,为他效力。这也是曹操虽然那么多疑,却仍然能将天下贤才纳于麾下的原因,也是他能成就霸业的原因。
当你低调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为不择细流的江河,无论多小的水流你都会接纳,因为你永远比其他的水源低,不用你去招揽,无数水流都会流向你。许攸离开袁绍归顺曹操,为曹操献计的时候,袁绍的军队是曹军的十倍,如果没有许枚的建议,曹操几乎是必败无疑的,但这样的情况下许枚依然愿意归顺曹操,跟曹操联手对付袁绍,除了袁绍不用他,让他受了委屈之外,曹操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定然也感动了他。曹操虽然多疑,却能接纳敌军的人才,还能听从对方的建议,这一点也很是难得。虽然曹操不像周公,他不是为了国家社稷而礼贤下士,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招兵买马但他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低调,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这一点我做得很好,跟小学生在一起,我也不会高高在上地对他,而是努力忘掉自己,从他身上学东西。但我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过于明察秋毫。《菜根谭》中说过,“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就是说,善于洞察一切算不上真正的聪明,明明能洞察一切,却不去洞察一切,永远留一点清醒留一点醉,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换句话说,能洞察一切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事实上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列子·说符》中也说“察见渊鱼者不祥”,连河里有几条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是不吉祥的。所以,2000年之前,除了几个老朋友之外,我几乎没有朋友。有时候,我把别人当朋友,但他们不一定把我当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我让他们不舒服。我总是过于清,过于明,什么都能干,也什么都看得出来,对方动了一点小心机,我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太聪明不是一件好事。水至清则无鱼。而且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但看出来,还要说出来,从来不知道低调一些,总是很高调。虽然现在好了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这样,有时装不了糊涂。
《一个人的西部》出版之后,里面有些语气惹恼了一部分人,让我失去了几位朋友。比如,我在书中说有些人从小混混变成了老混混,有人读了之后很不高兴,觉得我把他们说成老混混了。我还谈到了“吊吊灰”,有些人也觉得自己变成吊吊灰了,也很生气。其实,我不是在说他们,是他们自己觉得我在说他们。不过,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人之常情。出版前,正是因为担心会伤害别人,我删掉了书中很多类似的表述,但还是留了一些,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容,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反思。如果不去提醒大家反思过去,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虽然我有时候太明,而且也太高调,但我在学习上水远是低调的,我会向所有比自己强的人学习,每个人身上 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所以,我和很多朋友在一起时,都会问他们一些东西,问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日积月累,很多东西我也就明白了。
虚心向别人学习,也是一种“窪则盈”。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