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每到逢年过节,亲友互送礼物。关键是这些礼物一点新意都没有,还拎来拎去,多麻烦,微信发红包得了,但没有看到一点送礼衰落的趋势,反而是与时俱进,那为什么大家会乐此不疲呢?
今天在薛兆丰的经济学专栏中找到了一点线索,送礼可能存在着某些优势。
首先,在某种情况下比较顺手,至少是名义上顺手。外出旅游带些纪念品给亲戚朋友,其实很多时候以顺手的名义。记得小时候,姑妈家经常种菜,剩下一些卖不完时就会送过来,吃到清脆的黄瓜时满满的幸福。
其次,可能有想让收礼人记住的私心,如关系攻略中熊太行唆使的给领导送空气净化器,不但能睹物思人还能创造后续更多的送后服务机会。
再次,以送的礼品可以引导收礼人做某些事情,如送给小朋友一个学习机,其寓意自然是让他好好学习。
另外,我想送礼可能较久远时还有以物易物的作用,这源于观察到老家亲友间的一些互相赠送,如张家的蔬菜大收获,吃不完了就送给李家一些。由于是长期博弈,这份认清自然不会亏钱。等到李家瓜果收获了,就送张家一些,而且这个量也一般与蔬菜相当,以达成平衡。小时候在老家,在参加满月宴时不送红包,也是各种实物,如毛线、布匹、鸡蛋等等实用性很强的物品,可能它的较早意义在于大家以各自所长来帮扶下这个家庭。
送礼,作为一个传承久远的习俗,有时候看起来俗套,却根植于心、还可解释,对于维持人际的平衡起着某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