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老头的保留项目是到乡下送温暖,给钱,给礼物,喝喝酒,聊聊天。于是中午早早地吃了午饭,我们就出发了。
昨天天气大好,接近冰点的气温下,天空蓝得清澈,墙垛下,晒太阳的老人沉静得像一团毛线,走近了,大声地打几声招呼,微闭地双眼才缓缓睁开,像藏人般皲裂的脸庞绽开了笑容。“今年多少啦?95有了吗?”老头蹲下身,对着老人问,然后回头朝我笑着说:“这是我的堂嫂,当年我到颛桥上学,她一路挑担,到吴泾摆渡,一直送到学校,她可能忘了,我都还记得呢”,然后拿出一个红包,塞到老人的怀里。老人一边点头应和着,一边努力想把红包还给老头,嘴里咕哝着:“现在政府发钱,2000多,够用,够用”
一下午跑了三个地方,最后一个在新场镇上,老头的大姐,也是90多了。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张叠了好几层的红纸条,就像春节写对联用的那种,只不过年代久远,大红已褪成了粉红,折叠处也已破烂不堪,勉强能够读通上面的字,大致内容是庙里的和尚给老头的父母算的命。落款的时间是民国20年,那已经是90年前的文物了。
想想这可是夏家遗存到现今的唯一遗迹了,何止是夏家,汪家,陶家,沈家,不都是如此吗,家族祠堂不是在文革时破了四旧,就是在改革开放时征地拆迁变成了开发园区,家族记忆还有多少被保留至今?有多少传统可以被传承?
忽然想起,我有什么可以传给儿子的,恐怕连这样一张纸都没有。
这是一个我极好的提醒,提醒我现在就可以想想50年后,100年后,200年后,我的后人们能拿到什么,看到什么,有能够传承什么,敬仰什么。我给我的2021年定了一个任务,这任务足够重要,哪怕用一整年的时间思考都不为过。